《禮記·內則》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意思是說,孩子在七歲后,就需要注意男女有別。
“不同席,不共食。”這樣的要求,放在今天來說,或許過于苛刻。
但是,這句話所傳遞出的思想:“重視孩子在一定年齡后,對性別的界限和倫理。”放在今天也并不過時。
我前段時間,在抖音上看到過這樣一個短視頻:一個來自上海的8歲男孩,不舍得跟媽媽分床睡,甚至倆人還相擁而眠。
這讓網友看到之后,直呼:心真大。
可能這位媽媽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這位媽媽了解到兒子跟她不分床睡的行為,可能會把兒子培養成媽寶男,不知道她還會不會允許兒子跟她同床睡。
孩子在3歲之前,需要完成心理獨立
兒童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有個核心理論叫做:分離-個體化過程。
在馬勒看來,兒童從出生到3歲就會經歷一個從與母親“共生”到“獨立”的心理發展過程。
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沒有建立獨立的自我,后續可能就無法發展出自主性,以至于在成年后仍然依賴母親的情感支持,從而成為媽寶男。
所以,作為母親,早在孩子3歲之前,就應該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做出恰到好處的回應,既不過度控制孩子,也不冷漠疏離孩子。
由此可見,如果孩子在8歲時,仍然舍不得跟媽媽分床睡,這說明孩子已經對媽媽形成了深度依賴。
當然,孩子不愿跟媽媽分床睡,有可能并非是孩子的原因。
從媽媽的角度分析孩子不愿分床睡的原因
我在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案例,一位媽媽在武漢一家長論壇上,發帖求助:
“我們家小孩10歲了還不肯分床,而且喜歡我抱著睡覺。”
“昨天在外應酬,夜里11點才到家,孩子一直等著我回來跟我一起睡,就連同一個房間,另外一張床都不行。”
有網友回貼:“孩子這么大了還和父母同床,不一定是孩子不肯分,也可能是大人舍不得。”
這位網友的說法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雖然,我們不確定,這位來自武漢的媽媽是否真的是自己舍不得跟孩子分床睡。
但是,實際上確實存在,媽媽舍不得跟孩子分床睡的情況。
如果媽媽自身在童年時,長期受到父母的冷漠對待,那么等她成為媽媽后,就會對親密關系的穩定性高度敏感。
從而傾向于通過“情感補償”,也就是讓孩子跟自己同床睡的方式,來填補早期的情感空缺。
另外,對于離異帶孩子的媽媽來說,孩子可能是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會出現讓孩子跟自己同床睡,來填補內心的情感需求。
由此可見,孩子不愿跟媽媽分床睡,既可能是孩子的原因,也可能是媽媽的問題。
不過,不管是哪一方的問題,作為父母,都應該盡早讓孩子分床睡,畢竟這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孩子到了8歲甚至10歲,還不舍得跟媽媽分床睡,就需要媽媽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矯正孩子的這一習慣。
在此,給出兩個小建議,供大家參考:
首先,我們可以先讓孩子跟自己在同一個臥室,但是不同床。同時,為了鼓勵孩子做到這一點,還可以給予孩子想要的東西作為獎勵。
其次,讓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但是保持臥室門半開放狀態,以此讓孩子逐步養成自己一個人睡覺的習慣。
當然了,矯正孩子不舍得分床睡的方法還有很多。
總之,作為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
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不愿分床睡,父母都應該重視起來,并采取有效措施去矯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