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非遺文化傳承創新與AI賦能藝術設計”論壇在西京學院舉行。來自文化遺產保護、藝術設計、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高校師生100余人共聚一堂,圍繞非遺文化傳承創新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展開深入探討,共謀文化遺產數字化創新發展新圖景。論壇由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王寶強教授主持。
開幕式上,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臧衛軍介紹了學校發展情況。他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創新是時代的靈魂。面對科技進步和數字化、智能化設計的廣泛應用,如何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生、融入當代生活,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與使命。他期待論壇能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跨越學科壁壘,推動設計、人文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并希望專家學者們分享真知灼見,共同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轉化的新途徑,為設計教育的改革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書寫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新篇章。
研討交流期間,嘉賓們緊扣本次論壇主題,踴躍發言,分享獨到見解。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藝術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專家、西華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李東風教授以“AI時代的傳統吉祥圖像再認識”為題,深入闡述了如何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人工智能時代的吉祥圖像生成等問題。他指出,應深刻理解傳統吉祥圖像的智慧,系統認識傳統吉祥圖像的主觀與客觀、時間與空間、靜止與運動、現象與隱喻、個體與集體等一系列極具智慧的關系。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邰高娣認為,傳統年畫的創新發展在智能時代迎來新契機,如年畫相關的日用產品、網絡游戲等文創衍生品層出不窮,且被引入基礎教育和高校課堂,拓展了年畫的功能、場景和影響力,不斷拓寬了傳統年畫的發展路徑,為年畫衍生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乃至年畫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和助力,也表明傳承千年的年畫依然具有生動反映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的能力。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郭琳教授,講述了關于寧夏民間美術數據的挖掘和整理,通過調研、學習等途徑,寧夏民間美術對其中國畫創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李憲英教授圍繞“非物質文化傳承與創新”展開,探討如何在現代科技與創新設計的推動下實現傳統文化的再生與傳承,并分享如何通過創新設計與AI技術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界限,推動非遺文化的再創作與突破,為非物質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與新機遇。
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研室主任張西昌教授則分享了西安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目前的發展思路、方式方法、經驗教訓等內容。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韓宏斌教授,深入闡述了在文化自信視域下,非遺的傳承創新需以技藝活化與產業賦能為核心路徑。他提出了“四位一體”的發展范式:通過文化基因解碼來強化身份認同,構建“師徒+學院”的雙軌制培養機制,并強調只有堅守文化內核,激活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才能實現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動態平衡。
浙江科技大學劉云華教授聚焦數智化時代紅幫非遺文化的傳承困境與創新機遇,系統解析其“師承嚴苛、技法精微、周期漫長”的傳統技藝特征,揭示當代社會因手工成本高、傳承人斷層導致的技藝存續危機,并提出“技藝基因解碼—數智化賦能—產業化活化”的遞進式發展路徑。
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劉靜教授認為,在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潮文化的結合正經歷一場“雙向賦能”的革命。她指出,隨著具身智能、多模態交互等技術的發展,非遺國潮的“雙向賦能”將更趨深度融合——從文化基因的解碼到生成式傳播的閉環,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正共同書寫“活態傳承”的新篇章。
陜西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夏官星,內蒙古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杜馨怡,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樊紫涵,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林珈,分別以“數字化視域下絲路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發展路徑研究”“AI助力下技術賦能傳播本土化策略研究——以陜西華縣皮影戲為例”“從主體參與到協同共建:價值共創視域下民間美術的鄉村美育實踐新探”““家庭技藝”到“社會傳承”:女性在面花非遺傳承中的角色變遷與社會意義”為題進行了闡述。
臧衛軍教授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挑戰與教學改革”主旨報告中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以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綠色經濟為核心驅動力的新質生產力革命,這場變革不僅重構著產業形態與社會運行模式,更深刻重塑著藝術設計教育的底層邏輯。他提出要共同構建開放協同的教育新生態,使藝術設計教育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與轉化器,為中國式現代化培育更多能駕馭技術變革、引領美學潮流、擔當文化使命的復合型創新藝術人才。
閉幕式上,臧衛軍教授表示,本次論壇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入探討非遺文化傳承創新與AI賦能藝術設計融合發展,扎實推進藝術設計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次生動實踐。設計藝術學院將以此次論壇為起點,用“傳承”守護藝術初心,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用“創新”突破思維邊界,讓科技賦能藝術表達,為人類藝術文明的傳承創新與繁榮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會后,與會人員參觀了西京學院民間美術陳列館、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等科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