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找到平衡,在短期盈利與長期創新之間完成跨越。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張昊
編輯|李會
頭圖來源|AI生成
在經歷了去年的AI“百模大戰”、各方競相大幅降價之后,今年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AI使用門檻急速降低,在國內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應”。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AI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多地也紛紛加碼對AI、機器人等賽道的政策支持,從算力服務到場景落地,從算法攻堅到產業聚合,從數據融合到生態優化,著力方向更加具體。
從商業模式到產品革新,越來越多的企業正跑步入場,把“AI+”提升至戰略層面高度。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AI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影響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實際上,AI最“淺層”的應用已日益普及。在制造業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覆蓋已持續多年,AI驅動的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質檢系統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日常生活中,AI助手、智能家居等已成為常態,從語音識別到圖像處理,AI讓生活更加舒適和便捷。
隨著進一步滲透,AI給很多行業也帶來了商業模式上的根本性變化。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逐漸被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服務取代。
AI對用戶體驗的改變更是隨處可見。AI輔助診斷系統能夠快速分析醫學數據,醫生在線上就可以給患者提供服務。教育領域的AI化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然而這些創新仍局限于現有行業框架內。對企業而言,AI并不僅僅是工具的革命,而是科學的革命,它無疑是最不容錯過的增量,應用潛力還有待全面釋放。
當前,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自動駕駛、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等領域,正日益成為資本和技術追逐的熱點。這些都是由AI衍生出的新賽道,不僅開辟了全新的市場,還推動了跨學科的技術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深層的變革還發生在企業的技術研發、組織管理等微觀層面。重視AI的企業家已經在重構組織架構,改變整體的行為方式,以順應時代趨勢。
萬華化學是從14000多種方案中層層優化篩選出了4種方案,進行后續的分子合成實驗。如果沒有AI,這個工作量無法支撐。
從供應鏈管理到客戶服務,AI能夠實時分析數據,為企業提供動態決策支持。物流公司利用AI優化路徑規劃,降低運輸成本;農產品公司利用AI分析土壤數據,指導施肥,增產通常達到10%~30%。
AI讓產品質量與產量實現了雙升,大數據模型推動了技術研發的快速持續迭代,智能制造系統的實時監控和反饋,確保生產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達到最優狀態。當然,這都需要持續資金投入,尤其是在研發端以及制造端的智能化改造。
這對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速用好AI增量,也要保持足夠的理性。能夠在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找到平衡、在效率提升與數據安全之間實現兼顧、在短期盈利與長期創新之間完成跨越的企業,才能在AI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