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留尼旺島,位于印度洋西部的馬斯克林群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為法國的海外省之一,這里與法國本土相隔一萬多公里。
留尼旺雖然是個小島,但人口有近90萬,屬于人口密度很高的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
在這里,大約有5萬華人,除了少數外,均為廣東順德、梅州客家人,以及少量的潮汕人后代。島上的法語是官方語言,但客家話,在被人們普遍熟悉。
十九世紀初,留尼旺迎來了第一批的華人,當時是清嘉慶年間,法國為開發這里,開始從中國東南沿海大規模招募華工。
這些人來了之后,從事甘蔗種植和其他農業勞動。
到了1875年前后,伴隨著這些華工生活的穩定,消息傳回國內,大量的廣東順德、梅縣的客家人來到這里,形成第二次移民高潮。
這些來到留尼旺的初代客家人,家境貧寒,文化水平很低,他們漂洋過海只為謀生,大多是以自由勞工的身份過來的,有的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在留尼旺的一座陳姓祠堂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記錄:1904年的時候,18名廣東梅縣人從汕頭登上一艘帆船,一路前行,準備到毛里求斯投奔親友。但是,中途遭到風暴,帆船迷失了方向,他們漂流到了留尼旺,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鄧銳在其著作《梅州華僑華人史》中也有這樣的表述:一戰期間,法國、英國與北洋政府達成協議,協約國從中國招募了14萬勞工,服務于英軍的有10萬人,服務于法軍的有4萬人。
這其中,很多人被轉送去了留尼旺。
時間來到 1967年,在留尼旺住下來的客家人,開設的各種商業網點已經達到了近800家。
而到了今天,他們的商業網點,已經掌握了 60%的零售貿易和30% 的進口貿易。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留尼旺的一家連鎖超市,老板姓張,老家在廣東梅縣。
張氏一脈,1928年來到島上人口第三大的城市圣皮埃爾做小買賣,不到100年的時間,超市就成為留尼旺第二大規模的零售企業,也是華人開的規模最大的超市,員工超過了5000人。
再舉一個例子:老家梅縣的客家人楊氏三兄弟,發現留尼旺近八成的人都以面包為主食,于是他們迅速創辦了面包公司。
從1979年開業至今,已經成為了留尼旺最大的面包工廠,從廣東老家引進的各類面食有600種。
如今的如圣保羅市和圣瑞米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很多人已經與當地的克里奧爾人、法國人通婚,完全融入當地社會。
客家人不忘故土,島上華人堅守中華文化,所有公立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就設立中文課。而逢年過節,這里遵循的祖規祖訓、儀式分毫不差,甚至比老家更具傳統。
來留尼旺旅游的國人很多,這里曾經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印度洋最后的冒險樂園”,在廣州廣州國際旅游展覽,也曾經獲頒“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
來這里,可以體驗乘直升機、滑翔傘、沖浪、觀鯨、潛水、攀巖等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