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德國伊薩爾航空航天公司自主研發的"光譜"火箭在挪威安島航天中心首飛失敗。這枚被寄予厚望的28米高商業運載火箭,在升空18秒后矢量控制系統失控,28秒后爆炸墜毀。
"光譜"火箭項目承載著歐洲打破美國SpaceX壟斷的雄心,其研發投入超4億歐元,采用自主設計的液氧/丙烷發動機,旨在搶占中小型衛星發射市場。
但首飛失敗暴露了歐洲商業航天在系統工程整合、核心技術驗證等方面的短板。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2024年創下48次全勝發射紀錄,民營航天企業如藍箭航天更實現甲烷火箭入軌,構建起完整的航天產業鏈。歐盟的這次挫敗,恰逢歐盟與中方就電動車關稅談判的關鍵窗口期,暴露出歐洲在戰略科技自主化道路上的深層困境。
當前歐盟與中方的關稅博弈,本質是歐洲在新能源賽道競爭力衰退的焦慮投射。據歐委會數據,2023年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占率突破28%,而歐盟車企在電池、電機、智能駕駛等核心領域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度高達67%。
這次火箭發射失敗,疊加歐中談判的關鍵時刻的默不作聲,無一不折射出歐洲科技界的集體焦慮。歐盟是繼續在關稅壁壘中自我陶醉,還是抓住中方技術外溢的戰略機遇,考驗著布魯塞爾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