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杭
談起京津冀,這片21.6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少協同發展的成果: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顯著,“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尤為關鍵的是,區域內協同創新能力持續攀升,為整體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如果要直觀地表達京津冀協同發展的10年,創新指數是一個觀察的角度——從 2013 年到 2023 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 100 增至 298.2,年均增速達 11.5%,
進入第二個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新階段,區域創新水平,愈發成為推動協同發展向縱深邁進核心動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走過十年,為何在今年要提出提升創新能力, 目的和意義何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葉堂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下,科技創新尤其是產業相關的科技創新成為重點。核心城市的創新能力及其輻射作用,決定著城市群創新水平,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意義重大。
據了解,目前,京津冀正在持續推進“六鏈五群”的產業協同,并前瞻布局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合成生物等產業鏈,協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創新資源流動
時代周報記者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走訪期間發現,“京津冀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展區在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亮相展出。
展區內,應用于神經介入腦血管造影術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用于工業機器人關節的高精密減速機,能夠遠程問診、主動走到人們身邊提醒吃藥的家庭服務機器人等產品集中亮相。
這樣的機器人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
展區內的高科技產品 時代周報 李杭/攝
據展區內的企業負責人介紹,這些產品都是三地協同創新與產業協作的結晶,不少企業采取母公司或研發中心在北京,生產在津冀的模式,以此實現良好互動。
這種精準匹配各地優勢的生產模式,正是京津冀十年協同發展的生動縮影。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次年6月,中央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京津冀整體以及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構建“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空間格局,并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
如今,距離《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已近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眾多領域成果卓著。
葉堂林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最初旨在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隨著戰略的深入推進,北京的交通擁堵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數據足以佐證。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三?。ㄖ陛犑校└咚俟房偫锍踢_1.1萬公里,較2014年增長近四成。特別是2024年,京蔚高速全線通車,區域內新增1條連接西部區域的交通要道,北京西六環至河北蔚縣駕車時間由3小時縮短至2小時。
在生態協同治理方面,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數均大幅削減、優良天數大幅增加。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北京藍”成為常態。
與此同時,京津冀三省市的產業協同水平也在不斷升級,區域內企業流動愈加活躍。
目前,三地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設立分支機構近萬家。其中,北京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占京外分支機構的13.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分支機構占比超過四成。
在 2025 中關村論壇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北京市協同辦副主任、京津冀聯合辦常務副主任劉伯正指出,2015 —2024 年間,北京輸出至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從 111.5 億元攀升至 834.7 億元,年均增幅超 25%。
這一數據直觀地展現了區域創新資源的高效流動,北京的科技成果正加速向津冀地區擴散,帶動區域整體創新發展。
合作強度仍待加強
盡管京津冀協同發展在過去十年取得諸多成果,但仍存在改善和發展空間。
葉堂林認為,從產業制造生態來看,京津冀缺乏以制造業為主導且成本相對較低的城市,沒有形成以中小企業為主導的集群生態。
這導致北京雖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卻因京津冀地區制造成本相對高昂、生產效率較低,致使研發成果難以在本地實現與制造環節的有效銜接,許多項目不得不流向南方地區,產業創新成果無法高效轉化為本地的實際產出。
此外,京津冀的產業協同目前尚處于從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過渡周期,突出表現為三地產業合作的強度、深度與力度還有待加強。
雄安新區 圖源:圖蟲創意
京津冀的產業協同發展,起始于北京向津冀兩地的產業轉移。但當前,尚未催生出深層次的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模式。三地未能構建起區域產業發展的聯動格局,產業融合程度不夠深入,范圍還不夠廣。
如今,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京津冀應如何重點聚焦關鍵領域實現突破?
葉堂林表示,過去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和生態領域取得了顯著改善。而就未來發展而言,京津冀若想在協同發展方面實現進一步突破,關鍵在于產業協同創新。
對此,葉堂林建議,未來要重點提高京津冀經濟活動的聯系度。例如要圍繞產品,構建合理產業集群,實現生產環節互補,形成良好產業生態。通過提高區域經濟活動聯系度,增強功能互補性,達成相互賦能、補位的協同發展狀態。
在2025中關村論壇的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時代周報記者獲悉,現場發布了京津冀三地協同創新成果與需求清單,以及15個協同創新項目簽約,覆蓋生物醫藥、機器人、AI大模型、數字文旅等重點領域。
在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方面,論壇發布了“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結合京津冀“六鏈五群”產業布局,設立24條指南方向,引導京津冀地區的基礎研究團隊開展聯合研究,打造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創新源”。
要實現產業功能與創新功能的互補,離不開公共服務的有力支撐。
葉堂林強調,目前,北京的創新功能與產業功能在向河北轉移時存在阻礙,根源在于河北與北京在公共服務上有一定差距,涵蓋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因此,“十五五” 期間,亟待解決區域內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的問題,以促進京津冀產業與創新功能的深度融合及協同發展。
此外,引入市場機制同樣刻不容緩?!半S著產業集群的構建、功能互補性的增強以及公共服務差距的逐步縮小,市場機制將有更大空間發揮作用。”葉堂林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