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curious, not judgemental.”
——Walt Whitman
大家一定聽過不少健康飲食法則,從新穎的“16+8輕斷食”“生酮飲食”“辟谷”到古早的“早餐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有的人說必須吃早餐,有的人說可以不吃早餐,針尖對麥芒,我不禁要探究早餐的重要性從何而來。
圖1:16+8間歇性斷食法,來源:BBC
在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仿佛被看不見的繩索牽引著,機械地穿梭于日?,嵥殚g,對身邊那些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漸漸失去了敏銳的感知。當我們暫停匆匆的腳步,暫停兩秒,那些好奇心便會如春日的新芽,悄然萌發。
早上醒來吃早餐,想一想“為何早餐在人們生活里占據重要地位?”;月底期盼領薪,問一問“薪水二字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中午吃潮州菜,探一探“南方山川植被繁茂,潮州‘打冷’因何而來?”;晚上回家泡澡,猜一猜“古人也可以享受泡澡嗎?他們多久泡一次澡?”
這些看似瑣碎、不足為道的問題,像是沉淀在歲月長河里的貝殼,靜靜蟄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等待著我們懷揣好奇,俯身摸索。當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觀察力,讓勤于思考、勇于追問成為習慣時,就能從這些細微線索層層向上,追尋歷史真相,擴充知識儲備,在趣味中實現認知層面的躍升。
01
日常小事背后的歷史脈絡
要談吃的問題,我們先得談火的問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處于低位,能源獲取與使用受到開采技術、運輸能力等限制。在工業革命煤炭廣泛使用之前,柴火是人們的主要燃料來源。隨著人口增長,砍伐樹木的速度超過生長的速度,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根據《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的探討》論文數據:4000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國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到2200年前的戰國末期降為46%,1100年前的唐代約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為26%,1840年前后約降為17%,從民國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西湖周邊的山顯得光禿禿的,比現在少很多。
圖2:民國時期的西湖,來源:杭州西湖博物館
另一層面,山上樹木多為地主豪紳私有財產,普通百姓沒有隨意砍柴的權利,宋朝有法律規定“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剝桑三工以上(39.4 米),為首者死,從者流三千里;不滿三工者減死配役,從者徒三年”,是相當嚴重的懲罰。
在柴火不夠用的情況下,只有大戶人家才能一天三頓生火做飯,對于大多數普通人家來說,早餐是一天中唯一能吃到熱食的機會。體力勞動者需要在上午完成繁重的田間勞作,早餐必須吃得好,才有力氣完成耕地、除草、施肥等工作。農忙搶收時,農民需要在田里勞作一整天,出門前帶的干糧就是他們的午餐。此外,早餐時刻不僅是進食的時間,也是安排一天勞動、分配任務的時刻。這種緊密的生產生活聯系使得早餐時刻成為家庭關系的重要黏合劑,在一定程度上維系著家庭的凝聚力和社會結構的穩定。
柴火短缺對個人清潔習慣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天工開物》記載,燒開一鍋水需消耗木柴約5-10斤,一次泡浴至少需50-100斤熱水,相當于普通家庭數日的炊事燃料用量。不同階層的清潔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富人因資源充足可以定期泡澡,如魏晉南北朝貴族復雜的洗澡程序、唐代皇帝為楊貴妃擴建的華清宮;而窮人則更多依賴冷水或簡單擦拭,白居易筆下記載的“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馀。”
柴火的重要性也決定了“薪水”一詞的由來。魏晉南北朝時期,“薪水”作為動詞,指分發柴水等生活物資;唐宋以后,“薪水”逐漸代指官員俸祿中的實物補貼部分;近代以來,“薪水”完全抽象化為工資、報酬的統稱,其詞義演變反映了從實物供給到貨幣報酬的社會經濟變遷。
一個簡單的早餐習慣,背后竟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信息。倘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對這些尋常之事多問幾個為什么,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就能拓寬知識面,提升對社會歷史多方面的認知。這種從日常小事探尋歷史真相的思維方式,其實也能延伸到我們生活的其他層面,比如在個人成長與投資理念的形成上,小事同樣能發揮大作用。
02
小事映射的個人認知
當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收回目光,轉而審視自身,會發現生活里的點滴小事,對個人成長與投資理念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就像前文提及的古代因燃料資源稀缺而形成的生活模式,蘊含著對資源合理利用的智慧,這與個人理財中合理規劃收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猶太人能積累大量財富的關鍵,在于始終保持支出低于收入。這一簡單的理財理念,蘊含著深刻的財富積累智慧。
無論是個人、公司還是國家,合理把控支出與收入的平衡都至關重要。一旦支出遠超收入,就會陷入財務危機。在工作與團隊協作中,矛盾和問題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影響團隊發展。我們應正視這些矛盾,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在團隊中,成員間的不認可與矛盾雖會帶來困擾,但也能激發彼此改進,推動團隊不斷進步。因為矛盾永遠存在,解決一個矛盾,往往又會產生新的矛盾。我們不應妄圖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要在持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與團隊的成長。
面對不同觀點,我們也應秉持開放心態,多傾聽不同意見。即便對某些經濟學觀點心存疑慮,也應強迫自己去了解、審視,從中汲取可取之處,反思自身觀點是否存在偏差。這種對不同觀點的包容與思考,能夠幫助我們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在新一輪的“二八定律”洗牌過程中力爭上游。
圖3:二八定律,來源:網絡
03
AI 時代的好奇心不會害死貓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 AI 時代,好奇心不僅不會“害死貓”,反而成為我們探索未知、突破局限的強大動力。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培養多想多問的習慣呢?
圖4:AI科技時代,來源:網絡
首先,要對周圍世界充滿探索欲。無論是聽到一句古語,看到一幅畫作,聽到一個故事,還是在生活中遇到小事,都要主動問問自己為什么。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探究了一半,古代的燃料資源有限且處于農耕文明,通常在早上吃熱的食物,凸顯早餐的重要性。那再追問一層“為什么南方山川植被繁茂,潮州仍然有‘打冷’的飲食習慣呢?”
我想,飲食習慣不僅僅受到燃料資源影響,還受到濕熱氣候、食物保存、漁業經濟的綜合因素影響。從氣候角度分析,潮州高溫潮濕,食物容易變質,在缺乏有效保鮮技術的古代,加熱后的食物若未能及時食用,很快就會腐壞。相較之下,部分無需加熱的食物,如腌制的魚、水果等,不僅能延長保存時間,還能在炎熱天氣里帶給人們清爽的口感。像潮州魚生,將新鮮海魚切成薄片,搭配獨特醬料食用,既避免了加熱導致的食物變質風險,又充分利用了當地豐富的海產資源。
其次,要善于觀察細節,許多關鍵信息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通過探究細節,我們或許能發現背后的規律與問題。例如“薪水”一詞中的“水”也有人解釋成“銀子的成色”,似乎有道理,但需要仔細辨別?!靶剿弊畛醪⒎鞘敲~,而是動詞“砍柴和打水”,隨后引申為“勞動報酬”,在歷代文獻中均有扎實依據。而“水”表金融含義時,通常搭配具體詞匯(如“銀水”“匯水”),不單獨與“薪”連用。從詞性角度可推斷這一說法并不成立。
最后,要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通過查閱資料、與他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問題本質,并將探究過程與結果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這既能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又能鍛煉思維邏輯與表達能力。在當下的 AI 時代,機器擅長高效處理已知問題、提供精準答案,然而,提出開創性問題才是推動知識邊界拓展、激發創新進步的核心動力。
我們不必過度糾結觀點的對錯,畢竟世間沒有絕對真理。重要的是,像文中所倡導的,緊緊擁抱好奇心,遇到小事大膽發問,隨即展開調查,調查后整理思路、書寫成文。如此循環往復,持續訓練自身思維,逐步培養敏銳的問題意識與強大的提問能力,在 AI 浪潮中,以問題為利刃,劃開未知的迷霧,叩擊探索之門,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廣袤的認知宇宙里開辟自己的航道,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陳寧迪簡介:
陳寧迪,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獲經濟學及統計學(榮譽)學士學位,于環球金融行業有超過25年經驗,先后創立德林證券及德林家族辦公室,曾是香港證監會授予之第1、4、6號牌照持牌負責人。現任德林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香港有限合伙基金協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