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 AI 時代,好奇心不僅不會“害死貓”,反而成為我們探索未知、突破局限的強大動力。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培養多想多問的習慣呢?
圖1:德林控股陳寧迪:AI 時代的好奇心不會害死貓(AI科技時代,來源:網絡)
首先,要對周圍世界充滿探索欲。無論是聽到一句古語,看到一幅畫作,聽到一個故事,還是在生活中遇到小事,都要主動問問自己為什么。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探究了一半,古代的燃料資源有限且處于農耕文明,通常在早上吃熱的食物,凸顯早餐的重要性。那再追問一層“為什么南方山川植被繁茂,潮州仍然有‘打冷’的飲食習慣呢?”
我想,飲食習慣不僅僅受到燃料資源影響,還受到濕熱氣候、食物保存、漁業經濟的綜合因素影響。從氣候角度分析,潮州高溫潮濕,食物容易變質,在缺乏有效保鮮技術的古代,加熱后的食物若未能及時食用,很快就會腐壞。相較之下,部分無需加熱的食物,如腌制的魚、水果等,不僅能延長保存時間,還能在炎熱天氣里帶給人們清爽的口感。像潮州魚生,將新鮮海魚切成薄片,搭配獨特醬料食用,既避免了加熱導致的食物變質風險,又充分利用了當地豐富的海產資源。
其次,要善于觀察細節,許多關鍵信息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通過探究細節,我們或許能發現背后的規律與問題。例如“薪水”一詞中的“水”也有人解釋成“銀子的成色”,似乎有道理,但需要仔細辨別。“薪水”最初并非是名詞,而是動詞“砍柴和打水”,隨后引申為“勞動報酬”,在歷代文獻中均有扎實依據。而“水”表金融含義時,通常搭配具體詞匯(如“銀水”“匯水”),不單獨與“薪”連用。從詞性角度可推斷這一說法并不成立。
最后,要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通過查閱資料、與他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問題本質,并將探究過程與結果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這既能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又能鍛煉思維邏輯與表達能力。在當下的 AI 時代,機器擅長高效處理已知問題、提供精準答案,然而,提出開創性問題才是推動知識邊界拓展、激發創新進步的核心動力。
我們不必過度糾結觀點的對錯,畢竟世間沒有絕對真理。重要的是,像文中所倡導的,緊緊擁抱好奇心,遇到小事大膽發問,隨即展開調查,調查后整理思路、書寫成文。如此循環往復,持續訓練自身思維,逐步培養敏銳的問題意識與強大的提問能力,在 AI 浪潮中,以問題為利刃,劃開未知的迷霧,叩擊探索之門,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廣袤的認知宇宙里開辟自己的航道,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陳寧迪簡介:
陳寧迪,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獲經濟學及統計學(榮譽)學士學位,于環球金融行業有超過25年經驗,先后創立德林證券及德林家族辦公室,曾是香港證監會授予之第1、4、6號牌照持牌負責人。現任德林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香港有限合伙基金協會副會長。
免責聲明
本文章僅供參考, 文中所有的信息和材料,包括文本、圖形、鏈接或其它項目來自第三方信息終端,僅供一般參考用。任何情況下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