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一篇文章《UFC商業重生密碼》,探討了UFC的商業模式,不少朋友私信,想讓我聊聊當下中國格斗賽事商業化困局。
當UFC席卷全球,中國賽事卻在艱難探索,格斗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商業圖景。一邊是年入數十億美元的商業帝國,一邊是掙扎求生的本土賽事。中國格斗賽事的商業化之路,似乎始終籠罩在現實的陰霾下。最近幾年,經濟下行、贊助減少、不少賽事減少比賽頻率甚至停擺,行業內彌漫著生存的焦慮。然而,困境并非絕境,破局的關鍵是從中國自身的土壤出發,找到一條貼合現實的路徑。
本文將以UFC的六緯度商業模型為參照,剖析其成功邏輯,并深入探討中國格斗賽事的收入困局與根源。
一、UFC六維度商業模型
UFC作為全球格斗行業的標桿,其商業模式的成功依賴于六大維度的協同發力,我稱之為“六維度商業模型”,每一維度都如同一根支柱,支撐起其數十億美元的商業帝國。
1.賽事版權售賣
美國擁有非常成熟的媒體市場和版權生態,優質的賽事內容往往可以賣出天價版權費。版權售賣也是UFC的主要收入之一,UFC通過與ESPN、咪咕等媒體巨頭簽訂長期轉播合同,將賽事版權轉化為穩定現金流。2019年,UFC與ESPN簽約的5年合同價值高達15億美元,隨著UFC在全球的迅猛發展,預計新一周期的版權費更會水漲船高。這種營收模式的核心在于賽事的高觀賞性和品牌價值,吸引平臺支付高額費用。
2. PPV付費直播?
美國消費者付費觀看意愿強烈,PPV付費直播是UFC的吸金利器。頂級賽事如UFC229“嘴炮”康納VS“小鷹”哈比布單場PPV銷量可達250萬份,直接帶來1.8億美元收入。PPV依賴于粉絲對明星選手和精彩對決的追捧。
3.門票銷售?
UFC賽事的現場門票收入同樣可觀。以拉斯維加斯T-Mobile Arena為例,一場頂級賽事的門票均價數百美元,總收入動輒一兩千萬美元。高昂票價背后,是觀眾對賽事體驗和明星效應的認可。
4.贊助收入?
從能量飲料品牌魔爪Monster到加密貨幣平臺Crypto.com,UFC的贊助商名單覆蓋多個領域。2022年,其年度贊助收入超過2億美元。贊助商看中的是UFC的年輕受眾和高曝光率。
5.博彩收益?
博彩是UFC生態的重要一環。在美國,觀眾通過合法博彩平臺下注,賽事方與博彩公司分成收益。博彩不僅帶來直接收入,還通過投注互動提升觀賽粘性。在北美市場,2021年UFC與Draftkings簽訂了價值3.5億美元的五年合作協議,Draftkings成為UFC美國和加拿大官方體育博彩和每日幻想體育合作伙伴。直接的贊助費、分成收益、以及間接的PPV和品牌效應,共同構成了UFC博彩收益的支柱。
6.周邊授權收入?
UFC的周邊產品涵蓋服裝、游戲、健身器材等,授權收入年均數億美元。《EA Sports UFC》系列游戲全球銷量破千萬,拳手形象的商業開發形成強大IP效應。
這六大維度相輔相成,構成了UFC的商業閉環。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中國,卻發現這一模式幾乎無一例外地“水土不服”。
二、中國格斗賽事的收入困局
相比UFC的多元化收入,中國格斗賽事的營收結構顯得單薄而脆弱,主要依賴三大來源:賽事贊助、政府補貼,以及少量的門票銷售。
1.賽事贊助
過去幾年,贊助是中國格斗賽事的命脈。能量飲料、白酒品牌、汽車廠商曾是主要金主,一場中型賽事的贊助金額可達幾十萬至數百萬。然而,2024年的經濟下行讓企業營銷預算大幅縮水,贊助商要么撤資,要么壓價,許多賽事因此失去資金支持。
2.政府補貼
一些賽事通過與文旅部門合作,獲得地方政府補貼。比如在旅游城市舉辦比賽,借機推廣當地形象。然而,隨著財政收緊,補貼力度和頻率也在下降。
3.門票銷售
頭部賽事偶爾還能通過門票獲得少量收入,但大多數中小賽事門票收入微乎其微。票價若超過百元,觀眾流失嚴重,甚至出現“送票都坐不滿”的尷尬。
困局的表象是收入減少,深層原因則在于商業生態的缺失。失去贊助的賽事如無根之木,停擺成為常態。2024年以來,多個本土賽事宣布暫停,行業陷入“寒冬”。
三、UFC模式為何在中國失靈
UFC的六維度商業模型在中國無法復制,根源在于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雙重制約。
1.媒體環境差異 版權賣不出價格
UFC的版權收入依賴于成熟的媒體市場和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而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首先,視頻平臺如騰訊、愛奇藝、優酷占據強勢地位,賽事方的版權報價往往被壓至低點。其次,盜播直播猖獗,正版內容價值被稀釋。更重要的是,中國賽事在明星拳手包裝推廣上缺乏故事性和延續性,拳手和粉絲之間缺少強有力的鏈接,使得很多拳手沒有討論熱度,最終難以形成吸引平臺高價購買的品牌效應。結果是,即便是頭部賽事,版權收入也僅為象征性數字。賽事方應該明白“明星即貨幣”,商業成功離不開其對頂級拳手的簽約與推廣,明星拳手才是賽事流量核心驅動力。
2.體育消費未成熟 門票銷售乏力?
中國體育消費尚處初級階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格斗賽事尚未成為大眾的“剛需娛樂”。更關鍵的是,中國拳手與觀眾的連接薄弱,很多拳迷對參賽拳手缺少了解。相比UFC的麥格雷戈、瓊斯等明星,中國本土拳手普遍缺乏個人魅力和粉絲基礎,觀眾很難產生“為他買票”的沖動。門票銷售因此成為雞肋。
3.消費習慣差異 PPV難成氣候
?UFC的PPV模式建立在歐美觀眾的付費習慣上,而中國用戶更傾向于免費內容。即使是頭部賽事,嘗試在線付費直播的轉化率也低得可憐。習慣了“愛優騰”會員包月的觀眾,難以接受單場十幾元幾十元的額外支出。PPV在中國起步困難。
4.賽事IP起步晚 周邊授權收入缺失?
UFC的周邊收入依賴于30年的品牌沉淀和拳手IP的成熟開發,而中國賽事大多成立于近十年,只有武林風超過了二十年,IP價值尚未形成。無論是武林風、昆侖決、勇士的榮耀、峨眉傳奇還是英雄榜、JCK、WKG、搏擊王,品牌積累時間都不夠,周邊產品缺乏文化認同,授權收入幾乎為零。
5.博彩禁令,收益渠道被堵死?
中國法律明確禁止博彩,UFC的博彩分成模式無從落地。這不僅切斷了直接收入來源,也削弱了賽事的互動性和觀眾粘性。
綜合來看,中國格斗賽事只能依賴贊助和政府補貼。然而,當下經濟下行,企業縮減營銷開支,政府財政吃緊,雙重支柱搖搖欲墜,賽事頻率較少甚至停擺成為必然。
四、中國格斗賽事的破局之路
面對困局,照搬UFC模式顯然行不通。中國格斗賽事需要從現實出發,找到貼合當下經濟環境和消費習慣的破局路徑。以下是三條主線及更多可行建議:
1.強化拳手與觀眾鏈接 培育粉絲經濟
核心問題:觀眾不認識拳手、不喜歡拳手,自然不愿買票。
?解決辦法:
? 拳手養成計劃:從草根起步,挖掘有潛力的年輕拳手,通過真人秀、短視頻、直播記錄訓練和生活,深挖拳手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形象。比如推出“拳手日記”系列,讓觀眾看到拳手的努力與故事,拉近心理距離。讓觀眾和拳手產生強鏈接,真正讓粉絲喜歡拳手,才有可能自愿買票觀看比賽。
? 自下而上的賽事模式:放棄一味追求“大場面”,從小規模、高頻次的地方賽事做起。借鑒武林風早期的“百姓大擂臺”經驗,在社區、大學舉辦低成本比賽,讓觀眾近距離接觸拳手,逐步建立認同感。一步一個腳印,讓賽事從底層成長起來,把群眾基礎打牢,而不是靠資本的力量由上而下辦賽。
? 互動機制:舉辦“觀眾選拳王”活動,讓粉絲投票決定對陣名單,甚至參與賽后互動(如簽名會、合影),增強歸屬感。
預期效果:當拳手成為“熟面孔”,觀眾的付費意愿自然提升,門票和周邊銷售有望破冰。
2.借助短視頻平臺 打造新型微賽事
核心問題:傳統賽事成本高、收益低,流量難變現。
?解決辦法:
? 流量反哺:抖音、快手格斗視頻年播放量超1000億,但大多未轉化為賽事收益。賽事方可與平臺合作,推出“短視頻+直播”模式,將熱門短視頻選手引入賽事,形成流量閉環。
? 打賞直播模式:舉辦低成本的“微賽事”(如3-5場對決),通過直播平臺實時播出,觀眾可通過打賞支持拳手。借鑒直播帶貨邏輯,主播解說員可帶節奏,刺激打賞熱情。
? 互動性賽事:設計“觀眾點將”環節,用戶付費點名想看的對決組合,增加參與感。做一場互動性直播賽事,由觀眾通過禮物打賞的方式來決定拳手組合和上場順序,變相解決PPV付費觀看的問題。
預期效果:微賽事成本低、頻次高,打賞收入可彌補贊助缺口,同時為拳手積累人氣。
3.異業合作 探索新業態
核心問題:單一賽事模式吸引力不足,難以吸引贊助和觀眾。?
解決辦法:
? 文旅結合:與景區合作,將賽事嵌入旅游體驗,如在三亞舉辦“沙灘拳賽”,吸引游客觀賽。地方政府也可借機推廣旅游,補貼賽事成本。
? 與Livehouse、音樂節融合:把賽事定義成內容演出,將格斗與音樂、夜經濟結合,在Livehouse或者音樂節舉辦小型賽事,搭配樂隊演出,門票定價親民(如100元左右),吸引年輕人消費。在拓寬格斗受眾群體的同時還能培養年輕用戶對格斗運動的熱情,增強觀眾和拳手的鏈接。
預期效果:新業態不僅帶來門票和贊助收入,還能拓展受眾群體,增強品牌活力。
結語:從夾縫中生長
UFC的商業神話固然令人艷羨,但中國格斗賽事的未來不在復制,而在創新。強化拳手與觀眾的鏈接,借助短視頻平臺打造微賽事,與其他行業融合形成新業態,這些路徑未必能一夜造就巨頭,卻能在當下為行業贏得喘息之機。當經濟回暖、消費升級之時,這些種子或許能長成參天大樹。格斗的本質是抗爭,而中國賽事的商業化,也是一場從夾縫中求生的搏擊。
作者:侯創業-格斗迷聯合創始人,格斗行業觀察者,深耕行業1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