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三國演義里有個倒霉蛋:曹操在赤壁戰(zhàn)前橫槊賦詩,他因一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掃了主公雅興,被一槊捅死。
羅貫中給他安排的戲份,堪稱“炮灰中的炮灰”。然而,這位被小說“抹黑”的狠人,在歷史上,不僅是曹操的東南定海神針,更以一己之力給孫權埋下二十年噩夢。
此人叫劉馥。
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卻讓東吳十萬大軍在合肥城下撞得頭破血流,堪稱魔幻。
空手套白狼:單槍匹馬鎮(zhèn)東南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正與袁紹對峙官渡,江淮大地卻亂成一鍋粥。袁術舊部占山為王,孫策派系虎視眈眈,揚州刺史嚴象剛上任就被刺殺。此時曹操手中無兵無糧,卻要守住對抗江東的橋頭堡。
危局之下,劉馥登場了。
此人本是避亂南遷的儒生,卻干了一件堪比張騫通西域的壯舉——空著手赴任揚州刺史。
沒有兵馬?他孤身入合肥,靠嘴皮子招降雷緒、陳蘭等數(shù)萬流寇;沒有錢糧?他發(fā)動軍民廣修水利,把芍陂荒灘改造成“江淮糧倉”。
更絕的是,他預判了孫權的野心,在合肥城頭堆滿草苫、魚膏。這些看似破爛的物資,后來竟成東吳大軍的索命符。
《三國志》記載,短短五年間,劉馥治下“流民歸者以萬數(shù),官民有蓄”。當曹操在北方鏖戰(zhàn)時,東南悄然崛起一座鐵打的合肥城——而這,將成為孫權畢生陰影。
死亡不是終點:劉馥的“陰兵”困住孫權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馥病逝。同年冬,孫權攜赤壁大勝之威,親率十萬大軍北伐合肥。此時曹操新敗,合肥守軍不足七千,城墻還被暴雨沖塌。看似唾手可得的勝利,卻讓孫權踢到了鐵板。
原來劉馥生前早有預案:城墻塌了?用庫存的草苫覆蓋缺口!夜戰(zhàn)不利?點燃魚膏照得城頭亮如白晝!更絕的是他深挖的護城河與屯田體系,讓吳軍既不能速攻,又無法斷糧。
孫權圍城百余日,最終狼狽退兵。
此后二十年,孫權五次親征合肥,次次鎩羽而歸。
其中,名氣最大的逍遙津之戰(zhàn),張遼八百破十萬的神話,背后實則是劉馥城防體系的威力——城墻高度、糧道布局、防御工事,處處都是他生前的算計。
難怪史家感慨:“孫權之恨合肥,猶曹操之恨周郎”。
被小說抹殺的三國智慧
羅貫中為何要“黑”劉馥?只因《三國演義》需要強化曹操的殘暴與孫權的英武。但真實歷史中,劉馥這類“技術型官僚”才是亂世真正的基石。他的治國之術堪稱教科書:
1. 以柔克剛:不費一兵一卒招撫流寇,把土匪變成納稅戶;
2. 基建狂魔:七門堰、茹陂、吳陂塘均是他的杰作;
3. 超前防御:早在200年就預判孫權北伐路線,堪稱三國版“馬奇諾防線”。
反觀孫權,直到229年稱帝,合肥城頭仍飄著曹魏旗幟。這位東吳大帝或許至死都沒想通:自己縱橫江表,為何總輸給一個“死人”的布局?
結(jié)語
劉馥的故事,撕開了英雄史觀的濾鏡。
在猛將謀士的光環(huán)下,正是無數(shù)“劉馥”默默夯實著三國的根基。
他們不吟詩、不單挑,卻用一卷草苫、一斛魚膏,在史書角落里寫下另一種傳奇。
下次談到逍遙津之戰(zhàn),不妨多提一嘴劉馥:那座讓孫權絕望的合肥城,藏在陳壽那句輕描淡寫的“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空城”中。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在你看來,逍遙津之戰(zhàn)的勝利,劉馥是否也應該算上一份功勞呢?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