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在《學習時報》刊文,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政策方向:
“探索人口收縮地區行政區劃優化路徑”。
其實早在幾年前,國家發改委在年度重點任務中,就已經提及一點:
“穩妥調減收縮型城市市轄區,審慎研究調整收縮型縣(市)”
既然說了要“優化”、要“調整”
那具體會如何“優化”,如何“調整”呢?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大概的方向已經很明確了,那就是兩步走:
1、精簡人口小縣的鐵飯碗,公職人員縮編
2、地方撤區并縣
一旦這個進程開始,國內的城市格局,又會有一次巨大的調整。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
撤區并縣以及精簡一些人口收縮地區的行政區劃,是最近文件中才開始強調的事情。
其實并非如此。
在這一次政策出臺之前,關于精簡人口收縮地區的行動,就已經開始了。
最早有這個規劃,可以追溯到2014年,只不過剛開始的時候主要“優化”的是鄉鎮以及農村。
2014年,陜西率先啟動鎮村綜合改革,將1216個鄉鎮調整為1012個,合并26589個村。
同一時間,浙江省溫州市同期提出"人口不足500人的村莊予以撤并"政策。
真正形成制度,是在2019年。
2019年的元旦,《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文件明確撤鄉設鎮的審批權歸屬省級政府,標志著全國性制度框架確立。
2020年之后,上頭將合村并鎮納入為全國性政策,要求優先整合空心化率超50%。
其中,山東、浙江、河南這些省份最為積極。
比如浙江嘉興就通過"十鎮合一"的方式整合了67個村。
不過大家應該也注意到了:
在此之前的政策中,主要合并收縮的是鄉鎮和農村這一級,刀子還沒有動到區縣和城市這一級別。
而這一回,發改委直接點名要調整的就是“收縮型城市”。
說明這一輪調整,將會直接調整縣以上的城市。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哪些城市才算是標準的收縮型城市呢?
判定一個城市是不是收縮型城市,主要有2個標準:
第一,人口流失。
按照國際標準:
城市人口規模超過1萬,且連續2年以上出現人口流出,就屬于人口流失城市。
第二,經濟結構失衡
只要同時存在產業衰退、資源枯竭等等問題的城市,都屬于收縮型城市的范圍。
那么現在國內現在大概有多少收縮型城市呢?
2023年,全國人口減少了208萬。
其中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有20個在減少,人口省市自治區數量占了一大半,人口減少重災區集中在東北和北方。
南方只有一部分省份比如湖南,常住人口數量減少會比較明顯。
當然,這只是一年的數據,我們把時間跨度拉長。
相關數據顯示:
2010 - 2020年,全國共有266個收縮型城市、1507個收縮的區縣,總面積達440萬平方公里
具體這266個收縮的城市以及1507個區縣都分布在哪里呢?
大伙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反映過去30年全國不同區域人口收縮與增長圖。
可以看到:
東北地區人口收縮最為集中。
除了長春市、沈陽市和大連市這些省會城市的人口保持增長外,其他地級單元均出現人口收縮。
長江中游地區人口收縮區也在擴張,尤其是湖南和江西省。
陜西、甘肅和寧夏形成了新的人口收縮集中連片分布區,云南和山西人口收縮區擴張也非常明顯。
人口增長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區域。
第一個區域是西部,比如最西邊的新疆以及重慶、四川一部分區域;
第二個區域是京津冀片區,同時包含一部分河南、山東的區域;
第三個是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包括蘇南、浙江以及上海
第四個區域是南部的廣西以及廣東
把那些收縮的城市以及不收縮的城市分布區域都盤點過一遍之后,你會發現:
現在真正能做到人口產業不收縮的,就只有這么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京津冀、長三角以及大灣區
果然還是我們之前一直提的一個觀點:
未來城市格局變化的過程中,只有大城市才是最穩的。
這一輪城市“優化”,會優化掉不少城市。
只有那些在大都市圈的城市,才能夠確定不會受到波及。
在人口持續收縮的背景下,未來幾年,人口收縮區會快速擴張,收縮型城市的規模也會繼續擴大。
根據一些機構的推算:
未來10年內,20萬人口以下縣城很有可能大規模合并;30年后,超大城市的數量可能僅存100個。
這意味著,即便此刻有些城市的人口還沒有收縮,但不代表未來幾年這些城市不會成為收縮型城市,也不代表未來不會被“優化”。
那接下來幾年,哪些城市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收縮型城市呢?
我認為有一種城市格外值得關注,就是那些“公務員經濟”與低端服務為主導的城市
這種城市有兩個特點:
第一,傳統產業收縮的趨勢比較明顯
比如北方以及東北很多大中型城市,現在人口數量還能勉強靠省會或者都市圈效應虹吸維持。
但是這些城市過去都是靠資源以及傳統的工業維持發展的,現在這些城市的傳統產業在衰敗,資源在枯竭,產業收縮的趨勢很明顯。
再過幾年,當那些小城市都沒有人口給他們虹吸的時候,這些大中城市可能也會變成收縮型城市。
第二,支撐地方財政的人比例低,但是被財政體系供養的人數量很大
直白點說,就是創收的人太少,要花錢的的人太多。
就拿當下某西部省份一個人口小縣來說吧。
一個小縣城,總人口僅4萬余人,但財政供養人數卻要2500人,全縣總人口數與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為6.25%。
而按照2023年的統計,全國各個城市廣義的財政供養比例只有4.7%。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超過了平均的供養比例,比如比例達到5%以上,那就要小心了。
即便現在這座城市現在沒有出現人口減少,未來也有可能會衰落。
因為一個城市的財政供養體系過于臃腫,在現在這個經濟環境下,一定是會動刀子的,地方自己不動,老板也會動。
說白了,未來一個城市,不想成為收縮型城市,要看兩點。
一個是看這個城市的產業轉型有沒有完成,
另一個就是看這個城市的民營企業發不發達,就算產業沒有轉型成高科技產業,你有民營服務業也行啊。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這兩點都做不到,那你就要做好準備了。
什么準備呢?
要不你人離開這座城市;
要不你的錢要離開這座城市。
你一定要確定的一點是:
人和錢,至少有一個要離開這些收縮型城市,去往核心城市。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確保你個人的發展有前途,或者是你個人的資產能保值增值。
不然,你留在收縮型城市上班,賺錢會越來越難,工資會越來越低;
你拿錢在收縮型城市買房,資產價格也會一直下降。
對于城市未來發展的趨勢,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判斷。
我們這里剛好有對未來國內城市發展的梳理,詳細整理了一部分未來幾年有發展前景好、資產價格有機會回暖的核心城市。
具體的城市名單,會在今晚的閉門直播中介紹。
想要知道未來哪些城市一定不會成為收縮型城市,可以掃碼來詳細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