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7日,在抗日戰爭烽火中誕生的中共蘇皖區黨委機關報《人民報》迎來新生,改名為《淮海報》,成為中共淮海區黨委機關報,繼續沖鋒在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擊敵寇偽匪的輿論戰場。
從“人民”到“淮海”,報名雖變,使命不改。在隨后的抗日戰爭歷程中,其作為淮海區唯一的地方報紙,猶如黑暗中熊熊燃燒的火把,指引著淮海人民奔赴抗擊侵略的光明大道。
《人民報》共出版98期,改名《淮海報》后沒有重新記號,從第99期開始計數。報紙為鉛印,四開四版,三日刊,文豎排,報名由新四軍代軍長陳毅題寫。社長仍為賀汝儀,總編輯孫覺。
在尋訪中,我們幾經輾轉,均未能找到《人民報》的創刊號,卻欣喜地在淮安市檔案館查閱到了1941年11月7日,《人民報》改名為《淮海報》后,首期《淮海報》的報紙掃描件。
首期《淮海報》一版報頭部分已損毀
略顯遺憾的是,首期《淮海報》第一版的報頭部分已經損毀,頭版頭條的報道標題和部分報道內容也已殘缺不全,但通過查閱《淮安日報》原副總編輯賈華編著的《淮安日報七十年(1940—2010)》,可以確定的是,首期《淮海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了題為《本報改名的幾句話》的社論。
時隔84年,當我們撥開歷史塵埃,努力辨認、逐字閱讀這篇見證《淮海報》誕生的評論文章,報人先驅們熾熱深沉的家國情懷、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從鏗鏘有力的字里行間透射出來。我們仿佛看到,《淮海報》冒著炮火硝煙,以嶄新姿態出現在淮海人民面前,激蕩文字、決勝千里,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大力量,共赴國難。
該篇社論重申報紙立場使命,并提出當時的三項任務:“第一,將我黨所提出堅持并為全國愛國人民所擁護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傳達于淮海抗日人民之前,使淮海人民能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之意義,并于抗日各黨派、抗日各階層共同為鞏固與擴大統一戰線,以達到民族之徹底解放而奮斗;第二,誓與日寇、漢奸滅亡我國家民族之企圖,及親日派反共投降之陰謀,堅決斗爭到底;第三,在中共淮海區黨委正確領導下,和淮海各界抗日人民,為堅持淮海長期斗爭,建設鞏固的淮海抗日民主根據地共同奮斗。”
1941年5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撤銷蘇皖區黨委,在皖東北、鹽阜區和淮海區分別成立皖東北區黨委、鹽阜區黨委和淮海區黨委。淮海區下轄沭陽、淮陰、漣水、泗沭、東灌海、宿遷、宿北、潼陽等縣,后來又加上運河特委。
根據首期《淮海報》的第三版刊登的啟事,改名后,《淮海報》組織不變,所有原《人民報》印刷、發行、采訪各部門工作及與各方面之一切關系,均繼續由《淮海報》完全負責。
的確,仔細閱讀首期《淮海報》,可以發現其版式設計、報道內容、行文風格皆與《人民報》一脈相承。從報道中,我們可以知悉,當時的國際形勢、國內狀況依然處在“緊張時局面下”,淮海區敵偽猖獗。《淮海報》一面搜集事實證據揭露日寇偽匪罪行,一面及時報道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以及淮海區乃至國內抗戰態勢,特別是通報最新戰果,以振奮民眾士氣,堅定勝利信心。
比如,首期《淮海報》第一版轉載刊發新華社電訊《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勝利結束 通過重要議案及宣言》,帶來了“號召組織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義勇縱隊,用大會名義通電全世界呼吁援助中蘇”的好消息。第二版轉載刊發新華社電訊《在紅軍堅強抵抗下 德軍圖死力掙扎》,報道了加里寧圖拉戰況的激烈,德機襲莫斯科遭重創。
戰斗緊張持續,敵寇漢奸的滔天惡行也沒有止息。在首期第一版,《淮海報》轉載新華社電訊《敵寇殘酷掃蕩晉察冀 屠殺強奸惡絕人寰》,記錄了“人類歷史空前未有的野蠻”。報道中說,敵寇獸蹄所至,一草一木一針一線悉被掃滅,輪奸孕婦后剖開腹部將胎兒高掛樹梢……
歲月可以泛黃薄脆的報紙,卻無法抹去這些被白紙黑字鐫刻在歷史深處的血淋淋的史實。當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正是這些帶血的文字,以無聲的方式痛訴著日寇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叫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首期《淮海報》三版
除此以外,首期《淮海報》第三版上,來自宿遷的報道《敵偽勒索搶掠 吸盡人民膏血》,讓我們真實感受到當時淮海區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苦難。彼時,偽政府方面已決定在徐州建筑華麗的銅山區行政督查專員公署,并要求該公署的建筑費由銅山區所屬各縣攤派,僅僅是宿遷一縣,就被攤派了22萬元新票,合值現幣600余萬元。
通過搜尋資料,我們了解到,首期《淮海報》第三版刊登的民眾來信《周法乾的魔手》中提到的周法乾,是當時橫行鄉里、惡貫滿盈的一個偽軍頭目。這封民眾來信清楚地寫道,“自從周法乾盤踞六塘鄉以來,已殺掉60多個人。”周法乾更用最殘酷的辦法,使被殺的人受盡了活罪,“有時割斷腿彎的筋、剜去眼睛,這樣死了的已在三十人左右了”。
一篇篇泣血的文稿,還原出那個年代令人窒息的黑暗。但在這片似乎一望無際的黑暗中,《淮海報》編輯記者的鼓與呼,讓淮海人民看到了曙光。
我們注意到,首期《淮海報》在“本報啟事”中提出,該報副刊亦于當日改名為“黎明”:“黎明以前是最黑暗的時候,也是黑暗與光明最后搏斗的時候……我們現在是正在處在這樣東方發白的時代……淮海區是黑暗吞噬過的一塊,也是白光照耀著的一角。現在全淮海所有力量都在為著推呈光明壓倒黑暗而努力。”
從啟事中,我們還獲知,改名伊始,《淮海報》收到了各方的撰文及題字,并陸續進行了刊登。“你是淮海人民的喉舌……你是淮海人民的指針,指示出我們斗爭的方向!”“現在法西斯強盜希特勒和日本帝國主義正瘋狂地進攻掃蕩華中,淮海的反共親日派謠言四起,你要以更大的勇氣與精神來迎接偉大的任務。”“展開淮海新聞工作,粉碎敵寇虛偽宣傳。”這一份份熱烈的“表白”,展現了淮海人民對《淮海報》的喜愛、信任與期盼。《淮海報》,正是人民心中一束刺破黑暗的光。
1941年11月7日,《人民報》改名《淮海報》的當天,適逢“十月革命節”。當天出版的首期《淮海報》特別拿出兩個版面,開辟了增刊“十月革命紀念專刊”,淮海區黨委書記金明為此專門為專刊題字:以堅持淮海工作紀念今年十月革命節。
聯合策劃:淮安市檔案館 淮安日報社
報道團隊:何 弦 杜勇清
周登超 吳修文 王 偉
海報設計:李海嬌
融媒編輯:管 艷
責任編輯:白留偉
(文中資料圖片由淮安市檔案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