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突破409家,總估值達1.5萬億美元,占全球近三成,規模僅次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梯隊。作為新經濟的核心引擎,這些企業正以技術創新重塑產業格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報告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分布于12大領域,其中人工智能、新消費與零售、集成電路三大賽道領跑。人工智能領域以4612億美元估值位居榜首,平均估值達75.61億美元,展現出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雙重優勢。新能源智能汽車、電子商務等領域緊隨其后,平均估值分別為54.31億美元和61.8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18家估值超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僅占總量4.4%,卻貢獻了43.6%的總估值,凸顯頭部企業的集聚效應。
區域分布呈現“北上深杭廣”高度集中態勢,五市企業數量占比超六成,估值總額占全國七成以上。北京以115家企業、5949億美元估值蟬聯榜首,上海、深圳分列二三位。湖北、山東等中部省份依托產業梯度轉移和政策支持,獨角獸熱度指數躋身前十,武漢、青島等地形成次級增長極。
2024年,中國獨角獸企業融資呈現“低頻、大額”特征,近六成新獲融資集中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等硬科技領域。人民幣融資占比升至75%,美元基金占比降至25%,本土資本主導的創新生態加速形成。北京硬科技獨角獸占比達71.3%,五年增長28.3%,在商業航天、集成電路等領域誕生多項全球首創技術,如全球首顆RISC-V邊緣計算芯片、液氧甲烷火箭等。
“獨角獸企業的成長需要耐心資本與創新土壤的結合。” 中關村高科技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岳德鈺表示,北京通過“專項政策 + 管家服務 + 創新培育 + 前瞻孵化”四位一體體系,年均解決企業需求近300項,培育出50余家硬科技獨角獸,其中37家成功上市。
盡管中國獨角獸企業增速放緩,但牛津大學專家戴維?約翰遜指出,人工智能、綠色技術等領域仍存在巨大潛力。他建議加強國際聯合研發,推動技術標準互認與市場開放。當前,全球獨角獸企業面臨創新人才短缺、國際貿易壁壘等挑戰,北京芯馳半導體創始人仇雨菁呼吁深化供應鏈協同,尤其在汽車芯片領域加強國際合作。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加速發展,中國獨角獸企業正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型。未來,政策支持、技術突破與全球視野的融合,將為這些創新先鋒打開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