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你來說,閱讀意味著什么?
在各類人工智能發(fā)展,在對話框你似乎只要輸入需求就能迅速得到反饋答案的當下,我們還需要閱讀嗎?
這些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已讀不回。但我們始終覺得閱讀是有價值的,就如同我們新書《跟著人類學家漫游:探尋“邊緣”文明》里寫道的那樣:“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不是對人類天性及后天養(yǎng)育的好奇,而是將意識形態(tài)單一化,否認人權的存在。”
當我們習慣了一種“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當大數據都在猜你喜歡,而那些作家筆下的文字像是在提醒我們:世界并非只有一種敘事,人類還有無數種活法。
當你放下慣性思考與偏見時,那些仿佛會躍出書頁靈動的文宇,就會跟你一起旅行,去見更多可能性。
而對于編輯來說,寫字好像是我們唯一擅長的事,也是“我們之間”得以產生連結與交集的重要方式。
所以我們決定每月底以書單推薦的形式,將當月新出的新書與相應責編最想要推 薦給你看的理由都整理出來,希望能夠達成 某種共鳴,也希望這些本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好書能得到相應的歸宿,傳到更多人的手里。
接下來就是第一期的分享,祝你閱讀愉快。
01
《舊物錄:85個消亡之物的故事》
作者: [英]芭芭拉·彭納 等
丁宇嵐 譯
后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責編@BVIESC 推薦:
本書講述了一系列舊物,它們曾來過世上一遭,如今卻已煙消云散。在這些舊物中,有些人工制品和技術曾經無處不在,另一些僅停留于概念或雛形,幾乎從未真正存在于世。我們感興趣的不僅是這些物品為何消失——有些物品我們曾經很熟悉——還有這些物品的消失給我們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帶來了何種啟示。
這些文章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于,它提醒人們,消亡之物不僅代表技術,而且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以及對身體、技藝、復制品、美、藝術、交流、運動、休閑、愛、階級、文化身份、自然和人工智能的不同態(tài)度。最終,每一件消亡之物都體現了一種對未來的想象,即使物品本身被淘汰了,這些想象仍然向我們敞開著。
02
《傾聽瘋狂的聲音:被誤解的精神分裂癥》
作者: [英]南森·法勒
姚瑞元 譯
后浪&貴州人民出版社
責輯@波西 推薦:
人并非絕對理性的動物。有學者就將精神病性的幻覺解釋為失控的知覺,將妄想解釋為過度的自我保護。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供的數據,全球至少有2400萬人受精神分裂癥的影響,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能享受到專業(yè)的精神衛(wèi)生保健服務。
他們獲得的診斷并非只是一種疾病的名稱,還是烙在每個人生命里的艱難經歷,包括反復的精神病性癥狀、藥物的副作用、污名與社會的偏見等。
南森·法勒將五位服務使用者的真實經歷呈現于書中,借此鼓勵更多的人參與交流,消弭偏見,也希望受其困擾的服務使用者,能夠像其中的莫莉和詹姆斯一樣,有信任的家人、愛人與摯友陪伴、支持,不再為疾病復發(fā)而憂慮。
03
我們WoMen書系
《裁縫師的禮物》
作者:[英] 菲奧娜·瓦爾皮
鄭詩畫 譯
后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責編@克萊 推薦:
一個充滿善意和勇氣的故事。還記得第一次讀到它時,我們確實也處于某種【至暗時刻】,感到迷茫又痛苦,但這個故事,依托著真實歷史告訴我們,作為“微不足道的普通人”,我們也有選擇命運的權利,只有選擇竭力反擊,“這個活生生的噩夢”才有被擊碎的可能。
而那些生活中最樸素的東西,親情、友誼、夢想,以及對真正“美”和“正義”的追求,終將會支撐我們,贏得看似遙不可及的“勝利”。這個故事的確是一份禮物,一份面對狼藉世界的,最簡單、純粹的禮物。
04
我們WoMen書系
《你為什么不離開我的生活?》
作者:[美] 薇薇安·戈爾尼克
蔣慧 譯
后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責編@丹 推薦:
這本書我已經記不清讀了多少遍,只記得讀一次被打動一次。
它激烈而深情,薇薇安·戈爾尼克用精準的筆觸寫出了自己和母親之間的愛恨糾葛,“坦誠到令人不安”。
書中的母女兩人在幾乎所有關于女性選擇的問題——愛情、婚姻、家庭、工作和自我——上存在紛爭,并且一觸即燃。
戈爾尼克在上世紀6、70年代積極投身美國女權運動,作為一名“新女性、自由女性”,她并未止步于對母女關系的描寫,還將視線落在周圍的女人們身上,以此為參照反思、探索自我。
“你為什么不離開我的生活?”,不論處于何種親密關系,或許只有十足把握、認定對方不會離開的人,才有底氣這樣發(fā)問,而這種底氣正是因為愛。希望這本短小精悍、后勁十足的書能被更多的讀者看見,打動更多讀者的心。
05
貓頭鷹書系
《跟著人類學家漫游:探尋“邊緣”文明》
作者:[加]韋德·戴維斯
高偉豪 譯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責編@Xiaxun推薦:
讀這本書給我一種心靈變得更遼闊的感覺。
跟隨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的腳步,我們走進了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的原住民世界。
從創(chuàng)世神話到傳統(tǒng)信仰,從生活習俗到文化哲思,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提醒我們:世界并非只有一種敘事,人類還有無數種活法。在高度同質化的現代社會,我們時常陷入焦慮和自我的局限。
閱讀這本書,就像打破了信息繭房,踏上一場精神旅行,短暫地離開固有的認知框架,看見更廣闊的人類經驗,獲得一種超越個體煩惱的寧靜感。
06
貓頭鷹書系
《哲學從這里開始》
作者:[意]盧恰諾·德克雷申佐
任今可 譯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責編@Xiaxun推薦:
如果你覺得哲學總是高高在上、晦澀難懂,那這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想法。
它像是一場輕松的午后閑聊,帶著你閑逛在古希臘的街頭,遇見那些曾經改變世界的思想家。作者用親切的口吻娓娓道來,把復雜的流派、人名和術語化入電影般的敘事,讓你在輕松閱讀中感受到哲學的魅力。
除了30位古希臘哲人,本書還穿插介紹9位現代生活中的“素人”哲人,用日常場景和對話將2000多年前的哲學思想具體化。
比如,用一位鞋匠的制鞋理念展示柏拉圖的理念論。另外還有撿玩偶的流浪漢、一個無所事事的修車工、聲稱自己也許沒在彈鋼琴的音樂老師……這些普通人,竟然也能和古希臘的哲人“平起平坐”。
這種巧妙的對比讓人意識到,古老的智慧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哲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一種讓你更快樂、更清醒的生活方式。
07
插圖經典系列
《包法利夫人(插圖珍藏版)》
作者: [法]居斯塔夫·福樓拜
[法]皮埃爾·拉普拉德 繪
周芳 譯
后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責編@巴塞羅那推薦:
命運多舛、曾遭刪減的驚世名著,被以“傷風敗俗”為由而告上法庭——只因它真實描繪了女性的欲望與困境,鋒利刻畫了社會虛浮、人性嬗變。艾瑪戲劇般的一生裸露出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展現一個人面對當下處境到實現欲望之間的溝壑。
“她想去死,也想去巴黎”,一句話便概括了包法利夫人幽暗掙扎的內心,而如此復雜的心理,或許每個人一生中哪怕一瞬也都曾有過。
后浪版福樓拜名作新讀,全新裝幀、全新譯本,盧浮宮館藏畫家插圖版本,贈庭審辯論現場的珍貴史料、福樓拜創(chuàng)作的手跡稿復刻圖。
閱讀這樣一本書,究竟讓人沉溺于墮落,還是令人畏懼墮落? 生活教我們必須適應我們自身的條件,可有些人的目光就是看向外界的。
08
插圖經典系列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作者: [法] 維克多·雨果
[法] 埃米爾·巴亞爾 等 繪
鄭克魯 譯
后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責編@BVIESC 推薦:
雨果的創(chuàng)作始終圍繞著現實社會,以浪漫主義的筆法揮灑著人文的理想,而這一切的前提——法國大革命,一直是回蕩在雨果心中的重要議題。
早年創(chuàng)作中他回避著政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漸衰,他愈發(fā)感到自己必須去寫這樣一部歷史小說,將多年以來經歷的革命與戰(zhàn)爭,以及其中之人的矛盾與抉擇銘刻下來。1862年末至1863年初,雨果的心中就明確了以旺代戰(zhàn)爭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的想法。
十多年的時間里,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并選取了斗爭最為激烈的一年作為故事的背景,創(chuàng)作《九三年》這部歷史小說。
他給友人寫信道:“天主會給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敵人稱之為龐大得出奇的巨大計劃嗎?我年邁了一點,不能移動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高聳的大山啊!《九三年》就是這樣一座大山!”
顯然,《九三年》在雨果心中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它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說,給雨果豐饒又厚重的小說創(chuàng)作歷程畫上了偉岸的句點。
09
插圖經典系列
《神曲(插圖珍藏版)》
作者:[意] 但丁
[英] 威廉·布萊克 繪
王維克 譯
后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責編@糖貍 推薦:
當七百年前的佛羅倫薩詩人以三行詩叩擊人類靈魂的深淵,但丁的《神曲》便化作一座貫通地獄、凈界與天堂的永恒圣殿。
《神曲(插圖珍藏版)》以一場文學與藝術的交響,邀請當代讀者踏入這場震撼心靈的朝圣之旅。
本書收錄英國天才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的100余幅傳世彩插,畫面揮灑,濃墨重彩,將維吉爾引領的幽冥之路、貝雅特麗齊照燿的星輝蒼穹化為可觸碰的視覺盛宴。
地獄刑罰中扭曲的靈魂、凈界山巔蒸騰的曙光、天堂上空旋轉的光弧——每一幅畫都是對詩行的深入注解,讓但丁筆下的夢幻世界在紙張上恢宏重生。
10
《翻轉文明》
作者:[法] 洛朗·比奈
汪玲 譯
后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責編@Xiaxun推薦:
《翻轉文明》是一部歷史幻想/反事實歷史小說,基于幾個重要假設:維京人早在11世紀就航行到了南美洲,并為原住民帶來足以改變世界歷史的三樣東西——鐵、馬匹和對疫病的群體免疫力;哥倫布的探險隊全軍覆沒,“新大陸”的消息沒能傳回歐洲;美洲從未被歐洲殖民,反而是印加帝國末代君主阿塔瓦爾帕帶領人馬遠渡大西洋,于1531年登陸葡萄牙里斯本,由此卷入歐洲的王權斗爭、宗教改革、跨國貿易,最終在歐羅巴的土地上建立起全新的、包容的多民族文明……
本書是一次腦洞大開的歷史假想,一個扣人心弦的冒險故事;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實驗,一次令人唏噓的歷史回眸:通過印加人征服歐洲的虛構敘事,作者顛覆了傳統(tǒng)的歐洲中心主義視角,讓我們重新想象歷史的可能性,重新審視權力、沖突和文明的本質。推薦給所有歷史/歷史小說愛好者、冒險故事愛好者和科幻愛好者。
11
后浪織古系列
《閑情偶寄(裸脊精裝插圖珍藏版)》
作者:[清] 李漁 著
沈周、仇英、仇珠、惲壽平、惲冰等繪
編注者:孫福軒
后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責編@見手青推薦:
如果說李漁是清代的知名博主,那《閑情偶寄》就是集他多年經驗于一書的中式生活美學指南,書中涉及戲曲、妝扮、家居設計、植物種植、美食、養(yǎng)生等多個方面,有不少內容至今仍值得借鑒。
魯迅在《從幫忙到扯淡》一文中曾談到,李漁是既有幫閑之志,又有幫閑之才的“真正的幫閑”,“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
一點才情,一點雅趣,再加一點點詼諧和一點點得意,構成了這本輕松漂亮的小書。愿你打開它時,它能成為你生活中錦上所添的一朵小花吧!
12
《火之山:富士山下的女人們(全2冊)》
作者:[日]津島佑子
郭麗 譯
后浪&貴州人民出版社
責編@巴塞羅那推薦:
津島佑子是現當代日本第一批女性文學熱的代表人物。與父親太宰治不同,她的文學生命走得更長遠,曾多次“出走”日本,與法國、韓國和中國的作家都有深入交流。近幾年,隨著歐美關注日本私小說的熱潮,津島的代表作也在多國陸續(xù)出版。
與早期專注刻畫女性內心的題材不同(如《光之領地》),《火之山》描繪了戰(zhàn)亂之下的日本女性群像,個性、境遇不同的她們,如何在亂世中生存。津島佑子以母親美知子的大家族為藍本,首次觸及不為人知的文豪家族史。
她將視野擴展到戰(zhàn)爭孤兒、被棄者,也是對帝國、災難、創(chuàng)傷的有力反思,使這部小說在日本文學史上首次同時獲得谷崎潤一郎獎、野間文藝獎。法國龔古爾傳記獎得主菲利普·福雷斯特曾評價她的文字,“泄漏了周遭世界某種秘而不宣、緘口不言的切膚之痛”。
寫作之于津島佑子,就像是在不斷地解開纏繞于自身的秘密。
13
我們WoMen書系
《蘋果不會落下》
作者: [澳]莉安·莫里亞蒂
熊亭玉 譯
后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責編@糖貍 推薦:
莫里亞蒂真的很會寫那些曲折幽微的女性心理,那些被壓抑的需求、被辜負的付出、內心的矛盾,都在日常生活中被一一敘述了出來,顯得異常真實。
比如這段,喬伊一邊聽著播客做家務,苦惱著“奶酪擦怎么都沒法放到洗碗機里煎鍋的旁邊”,一邊想到自己和丈夫無聊又沖突不斷的退休生活,開始思緒亂飄:“孫輩。她知道,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孩子,就能帶走這咆哮的寂靜之聲,就能讓她的日子再次煥發(fā)生機,但人總不能向自己的孩子要孫輩吧。太丟人了。太平庸了。她覺得自己不至于那么沒趣,不至于那么不成熟。她是女性主義者,是運動員,是非常成功的女商人。那樣太平庸了,她不那樣干。孫輩會有的。她只需要有耐心就行。”
這本書同樣生動地展示了現實生活中家庭關系的錯綜復雜:我們如何被家人傷害,又如何深愛彼此。書中的每個角色都代表著家庭關系的不同方面,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學校”系列(共8冊,附贈導讀手冊)
英國人生學校出版社 編著
浪花朵朵& 海峽書局出版社
責編@花點子推薦:
兩年前在評估這套“人生學校”叢書時,大家都被書中的講述所深深打動,很少有一套書能這樣充滿真知灼見,撫慰不安、困惑的年少心靈。不禁感嘆,如果我們小時候能讀到這樣的書,那該有多好啊!
“人生學校”的創(chuàng)立者阿蘭·德波頓是頗有名氣的英國當代哲學學者,他的寫作通俗易懂,常以深入淺出的哲理結合實用的生活建議,還時時透出深刻的情感洞察和幽默感,深受讀者喜愛。因而,這套給孩子的“人生學校”叢書也刻上了德波頓的烙印,每本書的語言平易近人、飽含溫情,書中以孩子喜愛的方式配合生動的插圖,引導孩子深入思考人生中的重要問題,如情感、關系、失敗與自我探索等。
教育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更應該幫助孩子理解和應對他們未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這套書無疑是啟蒙孩子情感教育的寶貴資源,它傾注了哲學學者的人生智慧,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發(fā)現更多精彩
01
02
03
豆瓣&微博&小紅書&抖音&視頻號
@小浪打工日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