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上海一對知青未婚生下孩子后,便抱給了老鄉,臨別時,女知青痛哭道:“18歲時,能讓我見他一面嗎?”18年后,女知青找到了老鄉家,沒曾想,老鄉卻說:“我也2年沒聯系他了!”
“他說要外出打工,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實際上,孩子口中的外出打工只是“借口”,他想通過“走出去”來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只是當時老王不知,李敏香更不知。
聽到這句話,李敏香心如刀絞,那次一別,李敏香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始終不變的就是對兒子的牽掛……
從老鄉家離開后,李敏香再次踏上了尋子的旅途,然而,人海茫茫,尋找一人如大海撈針,李敏香能得償所愿嗎?
1968年,知青們積極響應“上山下鄉”號召,他們帶著滿懷的熱情、以及改造鄉村、幫助鄉村脫貧致富的美好憧憬,來到云南一些偏遠小鄉村。
李敏香和陳懷山跟隨“大部隊”一同前往,他們都來自于上海,是文采斐然的知識青年,來到小鄉村之后,他們才發現真實的鄉村與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沒有青山綠水,只有一望無際的荒野,簡陋的土坯房,風一吹就會揚起漫天的風沙,下雨時,房屋更是遭了殃,泥水順著墻體就滑下來……
李敏香在上海的生活優渥,十指不沾陽春水,面對這巨大的“差距”,李敏香只能依靠母親寄來的家鄉美食作為心靈慰藉。
相較于李敏香,陳懷山在鄉村的適應能力更強,很快就學會了生火做飯、用各種農具干農活,是一眾下鄉知青當中的佼佼者。
“敏香,這個工具那樣使用花費大力氣,而且效率低,我教你。”
陳懷山心地善良,很是熱情,總會給“笨手笨腳”的李敏香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久而久之,二人之間就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在那樣一個年代,“開放”的愛情備受壓抑,哪怕只是一個熱烈的眼神,李敏香和陳懷山只能將炙熱的愛情深埋在心底,任何人都看不出他們二人之間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羈絆。
一次下雨契機,讓他們徹底敞開心扉,正在干農活的二人只能找地方躲雨,在一個空空如也的土坯房里,他們將彼此交付,混雜著雨水的身體相互交融……
然而,三個月后,李敏香就發現了不對勁兒,自己懷孕了,對于她而言,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六神無主的她連忙找到陳懷山。
未婚先孕是不被允許的,二人都深知,可畢竟是一條生命,思來想去,他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孩子生下,送給一戶可靠的人家。
老王憨厚樸實,孤身一人沒有孩子,李敏香生下孩子后,將孩子送給老王。
到底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臨別時,李敏香肝腸寸斷,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在孩子18歲那年,可以和孩子見一面,老王點點頭,一切盡在不言中。
1972年,李敏香再次懷孕,然而她始終沒能和陳懷山修成正果,只好將孩子生下再次送人……
李敏香和陳懷山的愛情,經歷了一波三折,7年后,二人終于回到上海,想要喜結連理,可陳懷山的母親卻始終不肯承認李敏香這個“兒媳”,不惜以死相逼。
陳懷山孝順,為了母親,只好舍棄了李敏香,后續娶了妻子,還有了兩個女兒,只是妻子異常強勢,生活并不幸福,另一邊的李敏香呢,成為了一名教師,但卻始終孤身一人。
在孩子18歲那年,李敏香動身前往云南,想要與孩子見一面,卻被老王告知孩子已經離開兩年了,從此李敏香踏上了尋子的道路……
2013年,陳懷山母親去世,他和妻子之間根本不存在什么愛情,索性辦了離婚手續,想要與李敏香再續前緣,卻始終未能如愿,后意外得知李敏香正在尋子,也走上了尋子的道路。
直到有一天,有一陌生男子給李敏香打了一個電話,李敏香瞬間激動的語無倫次,原來竟是自己的兒子看到李敏香的“尋親啟示”,這才找到了李敏香。
后續母子二人相依為命,至于陳懷山,則因心存愧疚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旨在幫助更多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