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期,澳大利亞多位前政府高官和政黨領導人呼吁重新考慮該國的外交政策方向,包括對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進行重新討論,認為該關系將危及澳大利亞的主權和獨立。澳大利亞非營利組織全球基金會創始秘書長史蒂夫·霍華德,日前來華參加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七屆戰略與安全國際論壇。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澳大利亞需要對其長期安全戰略進行更全面的討論。霍華德還認為,與中國保持穩定繁榮的經濟伙伴關系,有助于堪培拉保持更大程度的戰略自主權。
霍華德認為,在亞太地區,安全的重要性正在進一步凸顯。“經濟安全作為一切安全的基礎,對于澳大利亞而言尤為重要。”霍華德表示,中國是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伙伴,澳大利亞的經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同時中國也離不開澳大利亞。因此,兩國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并且在未來應該進一步深化。
霍華德曾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立,宗旨是為了促進亞洲區域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
史蒂夫·霍華德(資料圖)
與此同時,法新社報道,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近日表示,他將“很快”宣布舉行聯邦大選。多家澳媒披露,選舉日定在5月3日。此前,阿爾巴尼斯1月16日在澳總理辦公室官方網站發布聲明,宣布改組內閣。聲明說,澳大利亞工黨前領袖肖滕將辭去國家殘疾保險計劃部長兼政府服務部長職務,社會服務部長里什沃思將兼任國家殘疾保險計劃部長,財政部長加拉格將兼任政府服務部長。另外,衛生和老年護理部長兼體育部長韋爾斯獲得晉升,進入內閣。
達頓(資料圖)
距離5月的投票日僅剩兩個月,現任工黨總理阿爾巴尼斯與自由黨領袖達頓的博弈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場選舉不僅關乎澳大利亞未來三年的政治版圖,更因為兩位候選人在對華政策上的鮮明差異,成為國際社會矚目的焦點。
自由黨領袖達頓近期的公開表態,讓澳大利亞政壇掀起軒然大波。這位曾以"中國威脅論"著稱的強硬派政客,在公開場合作出驚人承諾:"若當選總理,我將積極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合作,中澳關系只會比阿爾巴尼斯政府更好。"此言一出,下百余名華商代表掌聲雷動。
阿爾巴尼斯政府的對華政策,則相對穩定。自2022年上臺以來,他的政府在經貿領域與中國迅速恢復合作,曾經在莫里森政府時期受限的澳大利亞葡萄酒、龍蝦等產品,近年來陸續恢復了對華出口。這讓中澳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回暖。
然而,在安全領域,阿爾巴尼斯政府依然在追隨美國的步伐,繼續參與南海、臺海等敏感地區的軍事行動。這些舉動讓中方深感不滿,也讓人對澳大利亞政府的真實態度產生疑問——究竟是想發展對華友好關系,還是繼續在安全領域挑釁中國?
這么看來,這場大選簡直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塑料風暴。無論是阿爾巴尼斯的“溫和”牌,還是達頓的“轉舵”戲碼,選民心中恐怕都免不了產生懷疑:到底有幾個是真情流露,又有幾個能實現承諾?工黨的支持率固然領先,但颶風災害對于選民信任的消耗仍不容忽視;達頓的對華態度變化,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阿爾巴尼斯的“決策難題”是出于多方壓力,那么達頓至少得回答:為什么上一秒還在大喊“中國威脅”,下一秒卻打出“務實合作”旗號?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地緣政治博弈不應成為阻礙雙邊合作的絆腳石。澳洲各政黨在制定對華政策時,需要更加全面地權衡國家利益,而非簡單跟隨盟友立場。同樣,中方也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態度,推動雙邊關系回歸健康發展軌道。當選舉塵埃落定,新一屆澳洲政府面臨的首要外交課題之一,必然是如何妥善處理對華關系。無論是阿爾巴尼斯繼續執政,還是達頓重返權力中心,澳洲都需要在美國盟友和中國伙伴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是澳洲作為中等強國必須面對的戰略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