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車企,舉起了“開源”大旗。
在3月27日開幕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理想汽車CEO李想正式宣布自研的汽車操作系統星環OS將正式開源。3月29日,在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李想又進一步講解了有關星環OS的更多技術細節與優勢。
此次理想開源的星環OS涵蓋了智能車控OS、智能駕駛OS以及通信中間件與工具鏈。李想在會上表示,開源后的理想星環操作系統可以全面替代AUTOSAR相應功能。
用戶日常并不會直接接觸到汽車的底層軟件系統,因此大多數人對此并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以智能駕駛OS為例,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日常使用的Windows系統,而智能駕駛的軟件算法則相當于電腦上安裝的應用。
因此,理想此次開源的僅為部分底層軟件,而非上層應用,不能直接復制其智能駕駛能力。不過,從公布的信息來看,開源的僅是系統中的部分軟件,用以取代AUTOSAR CP的功能。
開源軟件是否真正有意義,還取決于是否有人能夠實際應用。但目前看來,理想開源的部分軟件難以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不過這或許與理想的轉型密切相關。
開源軟件,打算讓誰用?
李想在微博上表示,開源的理想星環OS可以幫助任何一個品牌每年節省千萬甚至上億的成本,并且讓汽車操作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性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預期,其他車企想要采用理想的軟件系統并非易事。
主流車企大概率不會采用理想的星環OS。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型企業在面對上億元支出時,更加關注背后的風險。例如,若理想未來停止對部分軟件系統的更新和開發,車企在產品安全上可能陷入“裸奔”局面。
另一方面,非自主可控的研發系統對于主流車企來說,并不一定能實現成本節約。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自主可控的軟件不僅是為了守護技術“靈魂”或防止“卡脖子”,更需要與硬件高度適配,才能發揮更高效能,從而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產品競爭力。
此外,當前市場上能夠站穩腳跟的新勢力車企大多擁有自己的底層軟件系統;而部分處于轉型期的傳統車企則出于輿論考量,不愿意借助開源軟件,以免顯得技術上“示弱”。因此,這些傳統車企更傾向于采用與供應商聯合開發模式,不僅可以實現自主可控,還能避免在研發過程中僅充當“抄襲者”的角色。
對于小型車企來說,能否有效消化和整合理想的軟件則成為關鍵。
小型車企在研發能力上與理想存在較大差距。此次,理想僅提供部分底層軟件OS,車企需將其移植到自有操作系統中,并與現有硬件適配。盡管李想表示其芯片適配范圍廣且靈活,但這體現的是理想的技術優勢,而非小型車企所具備的能力。
對于軟件研發能力較弱的車企而言,這份開源軟件更像是一份“抄不動的作業”。開源軟件與購買解決方案不同,后者通常附帶專門團隊提供支持與適配服務,有時團隊規模甚至可達上百人。
說白了,這就像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學生,需要的是有人教,而非直接抄作業。
此外,理想還指出,與AutoSar相比,星環OS的整體響應時間提升了一倍,而穩定性提高了五倍。在具體功能方面,該系統在120km/h的行駛狀態下,能將自動緊急制動(AEB)的剎車距離縮短7米,還能使車身姿態控制的靈敏度提升73%。
當然,這些數據均是在理想汽車自身的硬件與軟件環境下測得的,對于其他車企來說,是否能夠獲得同樣的提升效果尚未可知。如同一雙頂級跑鞋能讓蘇炳添跑得更快,但若換給他人穿,首先要看是否合腳,其次還需考慮該人的基礎能力。同理,星環OS在不同廠商平臺上的表現,也會“因人而異”。
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理想這套開源軟件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可能性較小,但它或許能成為理想轉型為供應商的起點,為研發能力較弱的車企提供更為完善的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收益。
理想要當供應商?
車企當供應商并不是新鮮事。在燃油車時代,不少車企便會對外出售發動機等零部件。
進入智能汽車時代后,造好一輛車不僅考驗機械與硬件能力,更在于軟件實力。大眾與小鵬、斯特蘭蒂斯與零跑這兩組合作,無不看中了中國新勢力在汽車軟件方面的優勢。
對于這些新勢力品牌而言,技術變現意義重大。因為它們大多自始至終堅持“全棧自研”路線——從智能座艙到智能駕駛,再到底層軟件架構均由自主研發,這雖然有助于控制風險,但同時大幅推高了研發成本。
此外,新勢力品牌的銷量與傳統巨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使得它們難以在短期內通過規模效應攤薄龐大的研發成本,因此亟須通過售賣技術來獲取資金,實現盈利。
雖然理想是最早實現盈利的造車新勢力,但現狀并不樂觀。2024年全年,理想汽車收入總額為1445億元,同比增長16.6%,而凈利潤僅為80億元,同比下降31.9%。隨著產品結構由售價較高的L9/L8向價格較低的L6/L7轉變,理想的利潤不斷被壓縮,單車售價和利潤呈下降趨勢。
目前,理想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華為鴻蒙智行。今年,鴻蒙智行推出了新款問界M9和問界M8,其中尺寸與理想L9相近的問界M8預售價僅為36.8萬元起,比L9起售價低約4萬元;目前問界M8已獲得8萬份小額定金訂單,這無疑給理想帶來了更大壓力。
從理想目前主推的新業務方向來看,今年計劃推出包括理想i8在內的兩款純電SUV,以豐富純電產品線,但其在純電領域能否取得成功仍存不確定性;而在AI領域,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以高投入為特征,暫不追求盈利。因此,理想有必要尋找新的業務方向,以降低整體風險。
轉型為技術和軟件供應商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此次開源或許是理想野心邁出的第一步。
用開源來帶動新業務,短期來看,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口。借鑒特斯拉開源的成功經驗,網絡上曾流傳“沒有特斯拉開源,就沒有中國電動車”的說法,這無疑凸顯了開源在塑造企業先進性方面的作用。
然而,在當下車企愈發注重“靈魂”,高調以開源入局也可能使部分潛在客戶望而卻步。畢竟,合作伙伴通常更傾向于通過低調而穩定的方式獲取專屬技術支持,而不希望其投入的研發成果被外界誤解為單純依賴開源方案。這種市場反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在高端市場的定位和客戶信任。
總體來看,若理想能夠通過技術售賣實現盈利,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技術形象,還能為企業帶來可觀收入,是一舉兩得的策略。但與此同時,是否有足夠的合作伙伴,也將成為檢驗其技術實力和企業形象的重要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