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2023年,日本捕鯨船隊在南極海域捕獲的333頭鯨魚中,竟然有122頭是懷孕母鯨!這一數據,難道僅僅是為了維持所謂的“文化傳統”嗎?背后隱藏的究竟是什么?
在全球都在關注日本核廢水排放之時,日本的捕鯨船隊,卻悄悄地在南太平洋,用軍用級聲吶,掃描海底礦脈坐標。每年日本政府斥資1000萬美元補貼捕鯨產業,表面上是為了維系四座漁鎮的“傳統生計”,其實他們構建的是一個精密的海上監測網絡。
2024年新下水的“關鯨丸號捕鯨母船”,裝備了與自衛隊相近源的電子導航系統,能在南極冰海之中,完成衛星定位、海底測繪、聲波探測等軍事級作業。這種工業級的捕鯨船隊,持續在爭議海域出沒,其實并非簡單的“文化傳承”能夠解釋得通的。
考古證據的確顯示,日本的捕鯨歷史能夠追溯到繩文時代。但是江戶時代年捕獲量僅僅不過數百頭,不過2014年統計卻顯示,日本年捕鯨量竟然達到15000頭,其中80%源自配備熱成像儀以及液壓絞盤的現代化船隊。現代工業化捕鯨跟傳統漁業,早就已經是本質性的差異。
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捕鯨船隊作業的海域與日本主張的深海礦區高度重疊。2024年日本水產廳的報告顯示,83%的鯨群追蹤數據同步傳輸至海底資源開發省。這種“科研數據共享機制”不就是捕鯨活動的戰略屬性暴露無遺嗎?
國際捕鯨委員會前主席帕特里克·拉姆齊曾透露,日本捕鯨船于南極收集的水文數據,其精度遠遠超出了民用需求。他們以“海洋科研”為名義實際上是在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所規定的海底領土主張,搜集證據。其實當各國皆受南極條約限制,不得進行軍事測繪之時,不過說真的,日本的捕鯨船隊卻在那里,系統性地繪制起南極大陸架的三維地圖。
日本政府把捕鯨產業與國家安全相捆綁這一操作,其實很早之前就有跡象了。2019年修訂的《鯨類可持續利用法》第17條清楚地規定,捕鯨企業有責任向防衛省遞交“海洋環境異常數據”。而且在2023年自衛隊與捕鯨船隊的聯合演習中,“白瀨號破冰艦竟然還展現出了在極地冰層下安裝聲吶陣列的能力。
這種軍民融合的協作形式,讓捕鯨船隊明顯成了,日本拓展海洋權益的“領頭者”,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捕鯨船隊清楚地肩負起了探索與開拓的“重要使命”。借助這種模式,有力地推動了相關權益發展的“進程”。
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日本于同一時期推進捕鯨擴張以及核廢水排放計劃。在太地町捕鯨碼頭那兒,距離30海里開外的東電公司正著手建設第三批廢水排放管道。生態學家指出,持續捕殺像鯨魚這般的頂級掠食者會破壞海洋食物鏈的完整性,并且或許還會加快放射性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富集。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組合,難道不是日本在海洋戰略上機會主義傾向的一種體現嗎?
這樣我們不禁要問:日本捕鯨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么?難道真的只是為了維持“文化傳統”嗎?還是背后存在著更深層的戰略考量?
從數據方面來看,日本捕鯨的數量,而且其規模,遠遠地超出了傳統漁業的范疇。從戰略角度而言,捕鯨船隊的作業海域,與此同時又與日本所主張的深海礦區高度重疊,其實這并非僅僅是巧合而已。從法律層面來講,《鯨類可持續利用法》的修訂以及捕鯨企業與防衛省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都彰顯出了捕鯨產業與日本國家安全之間的緊密聯系。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日本捕鯨只是其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不應該被過度解讀。但試問當文化傳統與國家戰略利益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時,我們還能單純地將其視為一種文化現象嗎?
根據上面的內容,結論就是:日本捕鯨背后隱藏的深層戰略考量是不容忽視的。這種以文化傳統”為幌子的戰略行為,不僅損害了海洋生態的平衡,也挑戰了國際社會的底線。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這一現象背后的本質,共同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對日本捕鯨行為的監管和制裁。畢竟海洋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保護海洋生態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