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崇明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聯合崇明河蟹產業集團、崇明河蟹協會,并邀請上海海洋大學專家教授,在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委培基地舉行“崇明1號”清水蟹蟹種繁育掛籠儀式,共同見證崇明品牌蟹種繁育的重要時刻 。
瀕臨東海,沿灘涂向遠處眺望,一大片池塘碧波如鏡,映照著天光云影,幾只裝有“崇明1號”抱卵母蟹的網籠掛在塘邊。工作人員撈起網籠,抓取幾只母蟹,這些臨產的母蟹大腹便便、活力十足。上海福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亞達細致觀察,連連贊嘆。“這只母蟹腹部鼓鼓,起碼有6兩重,產卵量可以達到40多萬粒,孕育出的蟹苗質量一定不錯。”
陽春時節,又迎來了河蟹“播種”的最佳季節。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抱卵蟹集中掛籠排幼的最佳時節。基地負責人介紹,此次掛籠的抱卵蟹均達5兩以上,母本群體經過嚴格篩選,背甲硬度、肝胰腺指數等關鍵指標均優于行業標準,配對的公蟹則達到7兩以上。雌雄河蟹交配后,懷抱受精卵的雌蟹被稱為“抱卵蟹”,每只抱卵量40-50萬粒,畝產蟹苗約120斤。
抱卵蟹掛籠是河蟹育苗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育苗人員將抱卵蟹裝入網籠中放入培育池的過程被稱為“掛籠”,夜間,抱卵蟹將孵化出的幼體排入水中,進行“布苗”。“通俗地說,所謂‘掛籠’就是把蟹媽媽送進產房,等待集體生產。” 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介紹,“我們舉辦掛籠活動,組織養殖戶到現場近距離觀察母本規格、透明的育苗過程,就是讓蟹農更放心。”
眼下雖然不是品蟹季,但養殖戶們早已蠢蠢欲動,提前挑選蟹種的“優等生”。來自橫沙島新春村恒偉水產養殖合作社的蟹農吳炳昌從事養蟹20多年,以往在各地采購蟹苗,今年,他帶著幾名養殖戶來到培育基地現場考察,“眼見為實,名不虛傳,育苗環境生態,母蟹狀態很好,蟹種都比較出挑,今年購苗就選‘崇明1號’了。”老吳信心滿滿。“養大一只蟹,先天條件要好,優生才能優育,抱卵蟹的規格大、抱卵數量多,育出的蟹苗身價就高,去年我們河蟹產業集團成員購苗后育成扣蟹,存活率很高,養大后的成蟹規格、質量、產量、銷路都很好。”崇明河蟹產業集團董事長、河蟹協會會長黃春介紹。
顯微鏡下放大40倍的崇明清水蟹幼體1期
據了解,掛籠兩三天后,蟹卵脫胎成為溞狀幼體,溞狀幼體在水中蜉蝣如頭皮屑,但在顯微鏡下,卻可以清晰地看到幼體的心跳和眼睛,在離水1小時的情況下還能成活,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溞狀幼體經過5次蛻殼,變為大眼幼體,然后變為仔蟹,再經過若干次蛻殼,長為幼蟹,即人們常說的“扣蟹”,一生經過20次左右脫胎換骨,最終走上市民餐桌。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專家王軍介紹,在自然狀態下,河蟹每年在江海之間進行生殖洄游,人工養殖后,要為它們另搬新家,在咸淡水交匯處尋找最佳產卵孵化地,江蘇射陽是理想的繁育場所,被譽為全國蟹寶寶的“托兒所”。
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專家,通過溫控技術、增氧設施、在線監測等技術手段,精準模擬長江口天然產卵場生態環境,蟹卵成熟后,把母蟹遷出提溫棚,轉場至蟹種育苗塘掛籠產卵,預計首批優質蟹苗將于5月初上市。
“這批親本是從去年首批上市的‘崇明1號’成蟹中萬里挑一選出的種子選手,我們研究團隊擔任母蟹的‘助產師’,利用科技精心育苗,階段性看,效果十分理想,蟹苗具有生長速度快、性腺發育優的特性,今后誕生蟹王蟹后有扎實的基礎。”王軍說,這批種苗到明年金秋季節開始“橫行霸道”了,就可以“抓捕歸案”,成為市民餐桌上的寵兒。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芯片,蟹種位于河蟹養殖產業鏈的上游,選好種,才能出好苗、養好蟹。自2022年種源計劃實施以來,區農業農村委聯合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通過系統性工程,成功構建起遺傳性狀穩定的種質資源庫,通過統一供苗、標準養殖、品牌營銷的協同機制,助力河蟹從種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增值,“崇明1號”優質蟹苗覆蓋率越來越高,去年年產1.7萬斤大眼幼體,今年計劃投放2.5萬斤,可供崇明6000畝扣蟹養殖需求,預計扣蟹產量1250萬斤,可覆蓋40萬畝成蟹養殖,崇明河蟹產業高質量發展已進入了快車道。
記者:張永昌;攝影:陳沖
編輯:焦倩倩
責編:李琳、焦倩倩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