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4年,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郭崇立來到了一位肯尼亞女孩的家中。
得知他要到來,女孩兒十分驚訝,甚至有些難以置信。
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抱著不可能實現(xiàn)的期望寫下的一封信,能夠得到日理萬機的中國大使回應,被重視的感覺,讓她極為感動。
她的這封信,之所以能夠得到郭崇立的重視,是因為她在信中講到了自己的身世。
她說,自己其實是鄭和下西洋時代的一位水手的后裔,所以身上流淌著中國的血脈。
這么多年來,她一直想回到中國看看,想更近了解中國文化,也想認識更多的中國人。
在這封信的背后,肯尼亞女孩的身世真相是否能浮出水面?她又有什么證據(jù)能夠證明自己的所有言論呢?
故事流傳,深信不疑
瑪娃馬卡·沙里夫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肯尼亞女孩,從小到大,她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國籍和來歷。
但是偶然的一天,她聽到了母親嘴里的一個故事,突然間從自己的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影子。
母親告訴她,其實他們的祖先是中國人,中國有一個航海大英雄,名字叫做鄭和。
鄭和下西洋時,許多水手跟著他一起出使別國。他們的祖先,就是其中的一名水手。
這個故事,具體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間。
那是一個相當?shù)湫偷姆饨〞r代,明朝統(tǒng)治者自視為天朝上國的絕對掌控者,面對世界,其他國家產(chǎn)生了一股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感。
永樂年間,統(tǒng)治者朱棣就是一個過分自信的人物。
他認為,大明王朝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yōu)質(zhì)資源,也有相當豐富的經(jīng)濟和文明發(fā)展成果。
王朝國庫的某些寶物,其他的貴族恐怕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如果能夠帶著大明王朝的特色產(chǎn)品出使其他國家,一方面能夠推動國際間的貿(mào)易往來,實現(xiàn)朝廷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
另一方面,王朝也能借此機會揚名立萬,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強大之處。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驅(qū)使之下,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發(fā)生了。
鄭和是明朝時期的一名著名宦官,同時也是一位相當具有冒險精神的航海家,在出發(fā)之前,他已經(jīng)做好了為皇帝的統(tǒng)治理想而獻身的準備。
一路上顛沛流離,前途未卜,鄭和也不知道即將面臨什么,某些風險,他沒有辦法提前預防,只能聽天由命。
第一次下西洋,他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把中國的特色產(chǎn)品帶到了遠洋的其他國家,也讓其他國家的統(tǒng)治者心甘情愿面對明朝皇帝俯首稱臣。
某些來自異域的特殊物品,也通過這一途徑來到了中國民眾的眼前。
經(jīng)濟上的交流和文化上的傳播,讓大明王朝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朱棣從這件事情中看到了大有可為的空間,所以鄭和下西洋也就成為了日常推行的國家政策內(nèi)容。
大約在幾百年前,鄭和下西洋的一支船隊在航行過程中遭遇了意外,他們乘坐的航船沉入了海底,幾名中國成員僥幸逃出生天,流落到附近的一個村莊當中。
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人,對于生活在當?shù)氐拇迕駚碚f,是相當陌生的人群。
這個村莊的原住民有著黝黑的皮膚,有著卷曲的頭發(fā),有著厚厚的嘴唇。
雙方的外形條件和身材特征完全不同,一看就來自兩個不一樣的種族。
其實,他們到達的地方正好是今天的非洲大陸,只是當時的中國人還沒有關(guān)于非洲黑種人的正常認知概念,所以他們只能從最原始的種族觀念出發(fā),盡量保持本身血統(tǒng)的純粹性。
他們在生活中盡最大可能避免與原住民接觸,也不會主動侵犯他人的生活領(lǐng)地。
但他們本身攜帶的先進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技術(shù),又讓當?shù)氐拇迕穹浅:闷妗?/p>
中國人一向慷慨大方,眼見對方有意求知,便不再藏著掖著,而是坦然地把所有方法傳授給非洲民眾。
就這樣,雙方實現(xiàn)了和睦相處,原住民自愿讓出一部分生產(chǎn)生活空間,也慷慨奉獻出了一部分社會資源,雙方在這片村莊里維持著詭異的和平。
當然,這群中國海員也沒想過在這里長久定居下去,他們想等待著同胞的到來,只要皇帝再次派出船隊,只要船隊經(jīng)過這里,他們就能夠得救。
只是他們沒想到,明朝的國力已經(jīng)隨著幾次鄭和下西洋的經(jīng)過而日漸衰微。
鄭和帶著豐富的國產(chǎn)資源來到國外,能夠帶回的物資價值卻十分有限,投入產(chǎn)出不成比例,皇帝自然不想再繼續(xù)進行這件事。
所以這群海員十分倒霉,他們成為了最后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村莊中苦苦等待了好幾年,他們也沒能等到同胞和船只的到來。
漸漸地,他們終于學會了認命,真正融入到了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之中。
為了生存和繁衍,這群中國水手選擇與村莊當?shù)氐呐越Y(jié)婚,但他們彼此有一個約定,那就是他們的后代必須在一定的限制范圍內(nèi)選擇生活伴侶。
換句話說,每一個中非混血兒,都只能和其他的中非混血兒成婚,以此來保證后代的血脈不受削弱。如果毫無限制與其他種族的人群通婚,中國的血統(tǒng)力量必然會越來越弱,最后逐漸消失。
就這樣,第一批中非混血兒出現(xiàn)了,中國水手的后裔,也在這座村莊里繼續(xù)生存繁衍。
沙里夫的媽媽說,他們就是這群人當中的一員,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所以他們和中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聽過這個故事以后,沙里夫每一次照鏡子,總是會下意識從自己身上尋找中國人特殊的印記。
她會仔細觀察,自己頭發(fā)的顏色是不是比同齡人更黑,自己的嘴唇是不是比其他人更薄,自己手心的顏色是不是泛著黃種人才有的膚色。
除此之外,她還產(chǎn)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那就是回到祖先的故土,回到中國看一看。
投遞書信,得到回應
為了實現(xiàn)這個愿望,沙里夫從一切可能的信息渠道中了解所有有關(guān)于中國的文化和故事。
她開始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開始探究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也開始辨別中國面孔的特征。
只是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單純依靠自學,她很難掌握中文相關(guān)的知識。
為此,她不惜花費大價錢,從一個中國商人那里學習漢語,跟著對方練習說話,練習寫字。
雖然這門語言的確很難,雖然沙里夫的學習并不成系統(tǒng)性,但是時間一長,她也的確見到了成效,在她心中,類似與中國的親近之感日益增長著。
不過依靠自己的努力,她或許很難實現(xiàn)前往中國的愿望,可這個執(zhí)念又如此之強,她不得不尋找新的解決辦法。
2004年,在一次新聞報道中,沙里夫了解到了中國駐肯尼亞的大使郭崇立,她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
她特意記住了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的地址信息,也記住了郭崇立對外公開的聯(lián)系方式。
不久之后,她就把一封親筆寫下的信件寄到了郭崇立的手里。
作為日理萬機的大使,郭崇立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收到一個普普通通的肯尼亞小姑娘寫來的信。
在這封信中,沙里夫言辭懇切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的思念和向往。
她也明確告訴郭崇立,她就是中國水手的后代,所以無比希望能夠回中國看一看,走一走。
如果此事屬實,通過沙里夫和她的家庭,一座關(guān)于中肯友好交流的橋梁,或許能搭建得更為堅實。
郭崇立認為,此事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他立即請人調(diào)查,并且親自去了一趟沙里夫的家中。
這個活潑外向的小姑娘,中文其實說得并不流暢,很多字句都發(fā)音不清,語法也有著許多錯誤。
不過可以看出,她對中文有著強烈熱愛,盡管磕磕絆絆,也一直堅持使用。
過了一會兒,她拿出了一個青花瓷碗,對郭崇立:“這是我家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我媽媽說,它能夠證明我們的來歷,我查過一些資料,這是中國的歷史文物,對嗎?”
沙里夫手里拿著的青花瓷,的確是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手工藝產(chǎn)品,不過,這個瓷碗?yún)s已經(jīng)破裂成了碎片。
提起這一點,沙里夫極為憤怒。
她說,這個碗是被一個日本人給摔碎的。
她當時偶然間看到那個日本人,見到對方典型的亞洲長相,以為對方是個中國人,就把青花瓷碗給捧了出來。
可日本人根本不珍惜中國的文化代表,一不小心就把瓷碗摔在了地上,因為這件事,沙里夫?qū)θ毡具@個國家的印象一直非常糟糕。
郭崇立告訴她:“沒關(guān)系,我可以找專業(yè)的師傅幫你把瓷碗修復,如果它真的是你家祖先傳下來的文物,那么它就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你一定要好好收好,別再隨便拿出來給別人看。”
提起自家祖先,也就是沙里夫媽媽口中的中國水手,沙里夫總是滔滔不絕,看得出來,她因為自己身體里流淌著中國血液而感到無比自豪。
而了解此事的來龍去脈后,郭崇立也有了新的工作需要完成。
公費留學,續(xù)寫篇章
2005年,郭崇立再一次來到了沙里夫的家中,這一次,他還帶來了一位專門拍攝鄭和下西洋主題系列紀錄片的導演,吳建寧。
他們在沙里夫的指引下,專程來到村莊附近的墓穴處,見到了一些寫著中文的墓碑。
沙里夫告訴他們,墳墓里埋葬的正是那一批流落到肯尼亞的中國水手,她的祖先,就是其中的一員。
種種證據(jù),似乎都可以證明沙里夫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郭崇立也給這個一直期待著前往中國的小姑娘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現(xiàn)在有一個肯尼亞公費前往中國留學的名額,他認為沙里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
2005年7月,沙里夫終于夙愿得償,走上了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
她來到了南京,見到了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金陵城,見到了書寫在每一塊石碑之下的故事。
只有真正來到中國,她才能切實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和鮮活,以前從書本和其他影像記錄中看到的,只是片面的記載。
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久,她越是迷戀這個充滿了魅力的地方。
南京市的副市長親自接見了沙里夫,并且告訴她,希望她能夠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能夠去挖掘深藏在血脈當中的淵源和故事。
一切與鄭和下西洋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遺址,她都親自探訪。
每走過一處地方,她就覺得自己好像離歷史更近了一些,離心之所向更近了一些。
和遠在非洲的媽媽聯(lián)系時,沙里夫說:“我準備在這兒待七年,先花時間學習中文,再多花一點時間學習中醫(yī)。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的技能,我都想接觸和了解。以后我會回到肯尼亞,會在我的第一故鄉(xiāng)宣傳我第二故鄉(xiāng)的文化。”
此時此刻,她在心中樹立了一個遠大的理想,她愿意成為一位和平文化交流大使,推動中國和肯尼亞之間的友好往來,使兩個國家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感情更為深厚。
當然她也知道,完成所有目標的第一步,是要徹底掌握中文,學習漢字。
在語言學習方面,她下了十足的苦功夫,也收獲了不菲的成果。
兩三年的時間過去,沙里夫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中國通。
她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可以自由的用漢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中國的各個景點和各處文化更是如數(shù)家珍。
2023年,沙里夫已經(jīng)回到了肯尼亞。
她用自己所學來建設家鄉(xiāng),盡最大努力宣傳中國文化,讓其他同胞感受到東方古國的巨大魅力。
因為特殊的身份和經(jīng)歷,她受到了政府相關(guān)部門的重視,在兩國文化交流中,她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結(jié)語:
沙里夫媽媽所說的故事到底是當?shù)亓鱾鞯墓适拢€是真實發(fā)生在家族歷史中的故事,這一點我們無從辨別。
幾百年過去,如今的科技手段已經(jīng)無法檢驗沙里夫身體里中國基因是否存在。
不過,只要她愿意相信,那就一定存在。她熱愛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國和肯尼亞的友好往來,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她的作用和貢獻,也將被人們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