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通
清明節大家都忙著上墳,我亦不例外,早早地就上過了,上墳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懷念祖先,這是從純粹的情感角度出發,好多老人沒有享到兒女的福,那也不是兒女不行,而是好多年前,沒有地方去打工掙錢啊,只能在農村跟父輩在田里瞎忙活,現在兒女們條件好了,只能多燒點紙錢給祖先用了,用不完可以存在天地銀行,或者在地府按揭買個房子也可以;
另一個方面,做清明,那就是有點功利性了,就是希望祖宗能保佑自己,你保佑我發大財了,我可以給你燒的更多,你在下面置辦大件商品,不用再按揭了,可以全款買了,不過像汽車類的,你拿全款,人家不賣給你,這就不在兒女的能力范圍內能管了,畢竟陽間也不認識陰間的官。
有一個上墳的女子問我,說婆家有好幾個兒子,每年都是她老公去上墳,其他人都不回家來,上墳的規矩是不允許清明節當天或之后上的,因此清明節當天放假并無什么卵用,還得提前回家,提前回家就得請假,她老公就請假,然后開車500公里回去上墳,年年都是這樣,但關鍵問題是,兄弟幾個,就她老公混的最差,混的差點吃不上飯了,那祖宗也沒保佑他啊,那上墳的意義在哪里呢?
我思索良久,問道,他爸生前寵愛他么?她回答:一般般吧。我終于明白了,基本老人活著的時候偏心于誰,死了之后,你上不上墳,他仍然還是偏心于誰,你老公雖然每年燒紙錢給他,他在地府里神氣活現、到處炫耀的,然后潛心發功、保佑值哐哐地往地上冒,但仍然還是保佑他喜歡的那倆個兒子。女子一聽,恍然大悟,說,“這老家伙死不悔改啊!以后讓老公別回來給他上墳了!”
我說這不可,我們能做到的繼續去做,做不到的那確實是沒辦法,若是上墳求回報,有時候也為難祖先,因為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啊,天地人三界,大大小小的體制內人員太多,祖宗在地府里又不擔任要職,哪能想保佑誰就保佑誰呢?再說了,地府閻王還得歸天上管呢!我們三界有一個通用的哲學,叫:老天給你關了一扇門,自然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之所以關閉這扇門,是因為命運覺得,這扇門背后所通往的道路,不適合你。之所以給你打開這扇窗,是因為老天認為,這扇窗會讓你通向更好的未來。
有兄弟三人,老大在農村,每年清明節都是他去上墳,上到后來他就有點心有不甘了,因為其他兩個兒子都在城里,一個是公務員,一個是做生意的,小日子都過的不錯,而他在農村過得波瀾不驚的,沒啥起色,于是他覺得祖墳埋的可能不對,就想遷墳。其他兩個兒子聽說他要遷墳,大驚失色,就回來做他的思想工作,讓他不要遷墳,并答應給他一筆錢,改善下他生活,此事方才作罷。
后來做公務員的得了癌癥,全國醫院都跑遍了,也沒有希望治好,他突然想到是不是祖墳埋的地方可能不對,他就要遷墳,老大無所謂,反正他生活一向就這樣,你愛遷哪里就遷哪里,做生意的雖然有點意見,但是生意人的性格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沒有堅持持反對意見,最后祖墳還是遷了。但是這做公務員的病仍然沒治好,過了三年就走了。
做生意的一直沒有影響,但是他的兒子卻亂投資,被人坑了300萬,家里一蹶不振。在農村的老大還是老樣子,都是地里刨食,能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變化呢?不過后來卻出現了讓人高興的事,就是他的兒子考上了一個重點大學,這不容易,因為沒人管沒人問,從來也不補課的,而且是城鎮高中考走的,據說還是定向,以后還包分配工作呢!兒子拿到通知書的時候,老大帶兒子又去上墳了,就在墳前跟他爸說,“我知道你死不悔改,但我現在明白你的心意了,你這是隔代親啊!”
“隔代親”是指祖輩與孫輩之間格外親密的現象,為啥會有隔代親呢,從心理學上如何解釋,在陽間的隔代親,我大概能解釋一下,就是很多老人老了以后,他沒有脾氣了,心智上就返老還童了,智商就跟小孩子一樣,與孫輩的單純和活力產生共鳴,更易建立情感紐帶。就像孩子都喜歡和孩子一起玩的道理一樣。
那老人都走了,為何還有隔代親呢?我想可能在世的時候,他對這個兒子不好,偏心其他兒子,走了的時候,在地下死不認錯啊,老子怎么可能錯了呢?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兒女,他的心理就很犟,其實內心已經認識到自己做的不對,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將對子女的愛和期望投射到孫輩身上。那為啥又對其他兩個孫輩不是很關心呢,因為當初的愛已經給了兒子了,內心就沒有那種補償的想法了。
在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祖先雖已離世,但靈魂仍在冥冥中關注著后代。他們相信祖先有能力庇佑子孫,帶來平安、健康和好運。這種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現實是很殘酷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混的不好的人去哪里都混不好。好多崇洋媚外的人說,我在中國混不好,那我跑去美國,結果到了美國也一樣,只能給人刷盤子。老祖宗也是這樣,他活的時候混的不好,到地府里自然也還是混的不好,他是沒有能力去保佑你的。
因此我們不要給老祖宗壓力,把墳遷來遷去是沒有必要的,做兒女的心態要擺正,你上墳的目的不是要有求于祖宗,而是應該向他匯報工作,就說,我現在過的還可以,老祖宗放心吧,不要擔心,你自個兒在下面開開心心的,不要亂操心。即使混的不好,也不要去說,兒女成人之后,離開父母外出打工,一般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你報憂也沒啥用,你父母也幫不上忙。上墳是一種緬懷,跟現實生活中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系。
有時候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福,那福到什么程度才是福呢,這個沒辦法去攀比,若是你平平淡淡的,那你應該想到的是,我的福,可能就是禍已遠離了呢?有人做好事,總覺得得不到回報,因此就埋怨,說不能做好事。這也不對,春秋時代的曾子是這樣解釋的,“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寵辱不驚的心態是最重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