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舉辦的SEMICON China 2025國際半導體展十分熱鬧。官方數據顯示,本次活動展覽面積達10萬平方米,1400多家企業參展,展位數量5000個,現場摩肩接踵,人聲鼎沸,參展人數可能會超過15萬人次。
而根據展會同期的SEMI中國英才計劃領袖峰會數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總規模至2023年底為61.4萬人,也就是說,約近1/4的業內人士參加了SEMICON?當然不會,15萬人次中重復進出場館的人數不少,如果按人均三次進入場館計算,那么至少也有5萬名觀眾,而根據上述數據的細分,中國半導體制造、封測與設備材料類人才約為36.4萬人(制造18萬人、封測12萬人,設備與材料6.4萬人),考慮到制造與封測的很多工程師出不來,哪怕只有5萬業內人士觀展,這個參與度也夠高了。
當然,觀展的觀眾不一定是“業內人士”。雖然半導體投資已經不比往年,但還是涌入了相當多的一、二級市場投資人,甚至有業內人士抱怨,現場只看到了同行與投資機構,幾乎沒有看到客戶。
但不管有多少種“悲觀”的分析方法,都難以掩蓋SEMICON China的成功。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頂流展會,SEMICON China不僅吸引了來自制造、封測、設備到材料的行業觀眾與投資者,也對展商“挑三揀四”,想獲得SEMICON China的展位,不是有錢就可以的,而需要遵循SEMI制定的規則,獲得了一定的積分之后,才進入可參展名單。因而近兩三年,每年SEMICON China的展會都是早早賣光,如果有渠道能拿到展位,甚至都可以加價倒賣。而SEMICON China的展位并不便宜,9平米的標展價格接近9000美元,以5000個展位來計算,一次SEMICON China展會,毛收入不會低于3億元人民幣。
以至于一位朋友嘆息道:“錢都被SEMI賺走了。”這位朋友還問了我一個靈魂問題,為什么沒有中國的“SEMI”?
我當時的回答略為簡單,我說分兩種,一種是雖然有心氣但是沒實力,每天掙扎在生存邊緣,怎么可能有精力發展提高,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去做中國的SEMI;一種是有實力但耽溺于賺快錢,扎扎實實做好企業服務多辛苦,哪有倒賣兜售一下“行業資源”來錢快。
事實上,三五年前,我還真自不量力地提出過做“中國版SEMI”,并拿這個概念去問了一圈認識的投資人,自然碰了一鼻子灰,當然現在看并非壞事,假如真有不開眼的投資人投了我們,在這兩三年行業走下坡路的大背景下,我們未必能安全降落。
但是,我仍然堅信,產業的崛起不只是實體企業的興盛,圍繞產業的服務型企業的能力也要跟上,我們不可能一直用外資機構的行業數據來證明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發展繁榮,不可能一直在外資機構的展會上展示自己最新的技術成果。
什么時候,中國半導體的設備、材料類企業不再為拿不到SEMI的展位而發愁,也許就標志著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了新的階段。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行研與展會機構真正獲得了產業的認可。我判斷,至少還要花五到十年時間,才有可能有真正全行業影響力的中國半導體行業研究與產業服務的機構出現。
以上,與在半導體行業研究與產業服務這條路上努力的諸君共勉,期待這個方向有超出我預期的表現,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