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楊永修(一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提出將職業本科納入“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的建議,引發熱議。這讓小編不得不想到一所特殊的大學——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作為我國第一所資源環境類職業本科院校,該校學生們早已帶著“技能+學歷”的雙重優勢,在就業市場上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當智聯招聘《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普通高校畢業生僅48%獲得offer時,蘭資環的就業質量報告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2023屆畢業生就業率99.12%,地質與珠寶學院連續六年實現100%就業,智慧氣象技術專業的23名學生進入國家氣象局擬聘名單,甚至在中國氣象學會公布的首批會士名單當中也有資大校友的身影!
這些數據背后,是學校與產業需求的高度咬合——據悉,該校與全國多家五百強及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認識實習、崗位實習、就業創業等提供了優質的平臺。從礦產勘探到環保科技,從氣象監測到珠寶鑒定,資大的專業設置精準踩中了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的“脈搏”。以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為例,其畢業生不僅連續三年就業率100%,更成為中交集團、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等單位的技術骨干,參與過蘭張鐵路、西氣東輸三線工程等重大項目。
這種精準打擊的底氣,源于一套“非對稱競爭”的策略。當傳統高校還在糾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時,資大的課堂早已與企業生產線無縫銜接,校內實訓基地的設備與企業同步更新,200多個校企共建的實習基地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狀態”。
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研發的礦山安全監測系統,;智慧氣象技術專業的學生大二起就在國家氣象局實習,畢業時已能獨立完成氣象數據分析。這種“畢業即上崗”的能力,為企業精準定制了人才,讓企業省去至少三個月的培訓成本。
資大的學生不僅能做好“螺絲釘”,在創新創業領域也是優秀的很突出。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甘肅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學生團隊憑借“礦井防爆手環”“黃芪種植智能小車”等項目橫掃31個獎項,其中“杏子全產業鏈管理系統”已被隴南市農業合作社采用,預計每年為果農增收800萬元。學校與中交集團共建的“智慧交通創新實驗室”,研發出國內首套適用于高原凍土層的公路監測系統,目前已在青藏公路試點應用。
這種培養方式帶來的不僅是高就業率,還有肉眼可見的職業成長性。據悉,資大畢業生五年后薪資漲幅將近65%,部分技術崗位如測繪工程師月薪突破1.2萬元。更重要的是,80%左右的畢業生選擇扎根西部,35%留在蘭州本地,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當“就業難”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的學生們早已穿上工裝,帶著技術圖紙和數據模型走進車間、礦山、氣象站。這所學校的崛起,不僅打破了“職業”與“本科”的二元對立,更證明了在產業升級的浪潮中,技能與學歷的化學反應能釋放出怎樣的能量。或許正如楊永修代表所說:“未來的‘雙一流’,不該只有論文和實驗室,還要有車間里的技術革新與大地上的產業脈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