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上海拍分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合同戲法對騎手精心設計金融陷阱?
來源丨九州鳳凰
撰文丨九裘
編輯|鄒貓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靈活就業成為許多人的謀生選擇,而外賣騎手作為新就業形態的代表職業,吸引了大量求職者。然而,一些不法企業卻將黑手伸向了這一群體,通過精心設計的"以租代購"騙局,使眾多求職者陷入債務泥潭。通過梳理黑貓投訴平臺大量案例、采訪受害者和查閱工商資料,揭露上海拍分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如何以招聘騎手、網絡租車為名,行金融欺詐之實,形成了一條從誘導簽約、霸王條款到暴力扣款的完整黑色產業鏈。
招聘幌子下的租車陷阱:近千名騎手投訴同類騙局
"招聘外賣騎手,月入過萬,包吃包住,零元入職"——這樣誘人的招聘廣告在58同城、Boss直聘等平臺隨處可見。然而,當求職者滿懷希望前去應聘時,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多位投訴者反映,上海拍分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拍分樂")與全國多地外賣站點合作,以招聘為名誘騙求職者簽訂高價租車協議。
案例重現:2023年10月,江蘇昆山的張先生(化名)在Boss直聘上看到美團外賣招聘廣告,應聘后被站點人員告知"新人需先租車才能工作",隨后被引見給拍分樂工作人員。在對方"方便高效辦理租車"的說辭下,張先生交出手機和密碼,被操作簽訂了為期一年的支付寶代扣協議。盡管電動車僅使用一天就因身體不適歸還,但拍分樂仍連續三個月從張先生的花唄和銀行卡中扣款1950元,導致他"連過年回家的錢都沒有了"。
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湖南長沙的李女士身上。2024年5月,她在未獲知合同內容的情況下被誘導簽約,后發現電動車為非法改裝車輛,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雖然兩天后就歸還車輛,但仍被要求支付4000多元費用,截至投訴時已被扣款3000多元。更令人憤慨的是,這些受害者均表示“未收到任何合同副本”,有的甚至被明確禁止拍攝合同內容,完全不知自己簽下了何種條款。
數據統計:僅黑貓投訴平臺顯示,2023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間,針對拍分樂及其關聯品牌"拍小租"、"蜘租人"的投訴就達上百起,涉及金額從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投訴內容高度一致:誘導簽約、合同欺詐、非法改裝車輛、暴力扣款和解約難。而據上海市12345熱線透露,該公司的投訴記錄已達數百條。
合同戲法:精心設計的金融陷阱
通過分析多份投訴材料發現,拍分樂的商業模式絕非簡單的租賃糾紛,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金融陷阱。該公司通過信息不對稱、合同欺詐和系統捆綁,使受害者陷入難以掙脫的債務羅網。
“陰陽合同”是拍分樂的常用手段。多位投訴者指出,線下簽署的紙質合同與支付寶上的電子合同存在嚴重不符。一位2024年7月簽約的受害者表示:"中介人員說隨時都能還車,但還車的時候才發現電子合同中隱藏著高額違約金條款,且租期被篡改為12個月"。這種口頭承諾與書面合同的反差,使得許多文化水平不高的騎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背負長期債務。
更隱蔽的是支付系統的捆綁陷阱。拍分樂要求租戶開通支付寶免密支付功能,并將代扣協議與個人征信掛鉤。一旦簽約,即使歸還車輛,扣款仍會持續。2024年10月的一位投訴者稱:"上一年6月30號已經把車子處理掉了,合同卻一直不取消,導致支付寶不能使用,一用就被扣錢"。這種扣款自動化與解約人工化的不對稱設計,使得消費者處于極端被動地位。
非法改裝車輛成為另一個爭議焦點。多起投訴指出,拍分樂提供的電動車不符合新國標,沒有腳踏板,速度高于25碼,屬于違法車輛。這不僅威脅騎手安全,還可能導致交警處罰,但公司在簽約時刻意隱瞞這一信息。一位使用兩天就因害怕被查而還車的騎手,仍被要求支付全額租金。
商業版圖:從拍分樂到紫河集團的金融網絡
工商資料顯示,上海拍分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冊資本高達3.5億人民幣,是上海紫河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上海紫河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正是知名網貸平臺"拍拍貸"和"KOO錢包"的母公司,在消費金融領域布局廣泛。
這種“集團化運作模式”使得拍分樂的租車業務絕非單純的車輛租賃,而是消費金融鏈條上的一環。據網上信息發現,拍分樂與多家小額貸款公司、催收機構存在關聯。成都的楊先生遭遇頗具代表性:他在一家租車公司租車,合同簽訂方卻是四川車領時代汽車有限公司,而代收租金的又是上海拍分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蜘租人"平臺。退租時被以各種名目扣費八千多元,投訴后竟收到重慶達能律師事務所的催收律師函。
資金流向同樣值得關注。多位投訴者表示,扣款方時常變化,除“拍小租”、“蜘租人”外,還涉及其他關聯企業。2025年3月的一起投訴顯示,一位司機在不知情情況下被注冊了拍小租和蜘租人的雙重扣款服務,盡管已按約還車,仍被扣除所謂"違約金"1000元。這種復雜的資金路徑設計,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維權難度,也模糊了責任主體。
更令人擔憂的是,上海紫河信息技術集團公司旗下的"KOO錢包"同樣投訴高,黑貓平臺相關投訴達4600余條,問題集中在高額利息、暴力催收和誤導性營銷。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案例顯示,上海紫河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曾向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一鍵貸"項目購買數據,金額達31.76萬元。這不禁讓人懷疑,拍分樂的租車業務是否也是其獲取金融客戶的一種手段。
維權困境:系統失靈與監管盲區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侵權現象,為何拍分樂仍能持續運營?主要是因為受害者維權面臨多重系統性障礙,而現行監管存在明顯盲區。
投訴機制失靈是首要問題。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拍分樂對多數投訴僅做形式回應,實際解決率極低。一位2023年4月投訴的消費者歷經8個月跟進,商家始終"不與本人聯系,也不撤銷支付寶免密扣款協議"。即使警方介入,效果也有限。2025年1月的一起投訴稱:"報警時商家表面同意解約,實際仍在扣費,這都一年了還在扣。這種敷衍應對投訴的策略,消耗著受害者的時間和精力。
監管歸屬模糊使問題復雜化。拍分樂業務橫跨租賃、金融、招聘多個領域,單一部門難以全面監管。其合同問題屬市場監管部門管轄,非法改裝車輛屬交管部門管理,而暴力扣款又涉及金融監管。這種跨界經營特性,使得公司總能找到監管空白地帶。上海市相關部門對投訴的回應也印證了這一點:"建議當地報警處理",顯示出跨區域監管的協調難題。
司法救濟成本高昂。由于單筆涉案金額多在數千元,低于民事訴訟的合理成本線,多數受害者選擇放棄。而拍分樂的格式合同中往往約定有利于己方的爭議解決方式,如有投訴者發現合同條款規定"所有爭議應提交上海仲裁委員會仲裁",這進一步抬高了維權門檻。這種利用司法成本壁壘的策略,使得公司能夠大規模實施"小額分散"的侵權模式。
行業反思: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者保護
拍分樂事件絕非孤立案例,而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缺失的縮影。在零工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如何防止平臺企業利用優勢地位剝削勞動者,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從商業模式看,拍分樂的"以租代購"本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經營性借貸。騎手通過分期支付遠高于車輛實際價值的租金,相當于承擔了高額資金成本。以一起投訴為例,總租金8388元的電動車,若按市場價購買僅需3000元左右,年化利率遠超合理水平。這種模式與傳統的"租金貸"如出一轍,卻規避了金融監管。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平臺與勞動者的權力不對稱。外賣騎手作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既不被認定為傳統雇員,享受勞動法保護,又因對平臺的深度依賴而喪失議價能力。拍分樂利用這種模糊身份,通過"租車—工作"的捆綁關系,實施變相的"債務奴役"——騎手不得不持續工作以支付租金,而平臺則通過控制生產資料(車輛)獲取超額收益。
監管創新勢在必行。針對拍分樂這類跨界經營企業,需要建立市場監管、交通管理、金融監管等多部門協同機制。對于"以租代購"模式,應明確其金融屬性,納入金融監管范疇,設定合理的利率上限和透明度要求。同時,應修訂《電子商務法》和《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代扣業務納入特別監管,防止其成為侵權工具。
平臺責任同樣需要強化。支付寶作為拍分樂扣款的技術支持方,應對接入其代扣系統的商家加強審核,建立便捷的爭議處理機制。在收到大量投訴后,應暫停問題商家的代扣權限,而非僅扮演"技術中立"的管道角色。
對勞動者而言,提高契約意識和證據保留習慣至關重要。簽訂合同前務必核實車輛合法性,要求提供完整合同文本,拒絕在空白合同上簽字。遇到強制租車情況,可向外賣平臺官方渠道舉報,因各大平臺均明令禁止站點強制騎手租購特定車輛。
拍分樂事件折射出的,是數字經濟時代資本與勞動的新型矛盾。當技術被用作剝削工具而非進步動力時,需要法律、監管和社會監督的共同努力,才能守住公平正義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