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一輛輛自行車、電動車綁著鐵鍬、錘子、鎬把等農具,從陽高縣獅子屯鄉燕窩村魚貫而出,奔向緩坡丘陵區村西南的杏樹種植基地。
“李平,今天做啥營生……”
“杏樹預整地、挖坑!”名叫李平的壯年男子跨上電動車,一邊回答,一邊扭動電門。
一過春節,大同市陽高縣河谷地區、丘陵區、土石山區的農民就忙碌著為杏果樹剪枝了。春分前后,隨著土地逐漸解凍,預整地、挖坑、杏果樹補植補種……坡上、山嶺、溝壑,到處是晃動的人影。
陽高縣大泉山首創“八連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讓萬畝荒山變青山。1955年,毛澤東為大泉山水土保持治理經驗文章修改標題《看,大泉山變了樣子》,并親筆寫下按語。70年來,從群眾首創水土流失治理經驗,到歷屆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陽高縣推進水土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陽高縣先后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等稱號。 奮斗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近年來,陽高縣持續弘揚大泉山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久久為功保水土,正在實現從水土流失治理“發源地”到“新高地”的跨越與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縣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832.6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77.28%。
陽高縣積極構建“水保+”經濟發展模式,守好“米袋子”,把水保生態建設與保障基本農田建設結合起來;端穩“果盤子”,把水保生態建設與發展特色林果業結合起來;充實“菜籃子”,把水保生態建設與打好綠色生態牌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現代高科技設施農業產業示范園。 陽高縣守口堡村曾是明長城重要關口和屯兵之所。得益于守口堡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如今,守口堡村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個窗口——梯田層層疊疊鋪展在山腰上,栽種的杏果經濟林點綴山間,黑水河水流潺潺,“杏韻廊橋”將村莊和杏林連接起來……依托守口堡村連片杏花和古長城特色優勢,陽高縣每年在這里舉辦杏花節,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 梯田環繞、花香馥郁、樹木蔥綠、杏果累累,一代又一代人的砥礪奮進、艱苦拼搏,為陽高大地深耕下了一片片綠色,筑牢了永定河上游的生態屏障。
(來源:大同日報)
(責編 黃晶 助編 蘭亞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