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宣布計劃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43個港口,其中涵蓋了控制巴拿馬運河航運命脈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一舉措無疑觸動了國際航運格局的敏感神經,更在資本市場掀起巨浪,長和系市值在11個交易日內蒸發超781億港元。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黃金水道,承載全球5%的貿易流通。據2023年數據揭示,中國貨輪穿越該運河的年通行次數達到1.2萬次,占運河集裝箱吞吐量的39%。
若美國通過貝萊德掌控這兩大港口,極有可能在航運數據獲取、通行費用制定等方面對華實施限制,進而對中國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產生影響。在這一背景下,中央企業中遠海運港口的表態激發了廣泛的思考。其董事會主席朱濤在3月21日業績會上被問到長和計劃出售港口給美資財團時回應稱,對于滿足戰略需求的海外碼頭資產持續保持關注,將增強在南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布局,此番表態被外界解讀為對長和港口資產潛在競購釋放重要信號。
李澤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后排右一)
與此同時,在長和深陷輿論漩渦之時,李嘉誠次子李澤楷于3月23日現身北京,以盈科拓展集團主席身份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盡管他的公開行程聚焦于科技創新與全球經濟議題,然而,他在會議中的位置安排以及發言機會的“邊緣化”引起了人們的揣測。作為長和系核心成員,李澤楷的北京之行被解讀為李家試圖緩和與內地關系的重要姿態。李澤楷的商業軌跡與長和系形成鮮明對比。自1993年出售星空傳媒掘得第一桶金后,其通過盈科拓展在電訊、金融領域打造獨立王國。
2018年李嘉誠明確其“不接班”定位,稱“他有大把生意做”。此次敏感時刻進京,正值長和交易截止日(4月2日)臨近,外界推測他可能肩負雙重使命:既為家族企業尋求政治回旋空間,亦為自身業務拓展爭取政策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盈科拓展近年在智慧城市、數字基建領域的布局,與內地“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高度契合。中遠海運港口作為全球第三大集裝箱碼頭運營商,其海外并購計劃具有鮮明的國家戰略導向。
2015年與中海集團合并后,該企業已形成覆蓋160國1500港口的全球網絡。收購長和港口資產,不僅可強化其在巴拿馬運河的樞紐地位,更能完善南美洲戰略布局,呼應“一帶一路”倡議。數據顯示,中遠海運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運營已使其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地中海第一,證明其具備海外港口整合能力。
然而,央企接盤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交易時間窗口緊迫,長和與貝萊德協議僅剩9天交割期;其次是美國可能的政治干預,2024年美國國會已通過《關鍵港口保護法案》,對涉及外資并購的港口交易實施更嚴格審查;此外,長和系復雜的股權結構與海外資產布局,也增加了并購整合的難度。香港立法會議員指出,戰略產業的商業決策必須兼顧國家利益,這為中遠海運的競購行動設定了政策邊界。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長和港口交易已超越單純商業范疇,成為檢驗中國資本海外布局戰略定力的試金石。央企的潛在介入,既體現了國家對關鍵戰略資源的掌控意志,也為化解地緣風險提供了市場化解決方案。而李澤楷的北京之行,則折射出香港資本在新時代的角色重構,唯有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方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