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康正東 王正平)天氣回暖,武山縣馬力鎮遠中村的萬畝梯田在晨光中熠熠生輝。曾被稱為“十年九旱”的貧瘠山地,如今鋪滿銀白色農膜,如一條條輕紗纏繞山間。田間地頭,村民們正搶墑鋪膜、播種玉米,轟鳴的農機穿梭其中,繪就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圖”。
從“薄田”到“金礦”:畝產1800斤的增收密碼
去年,這片梯田玉米平均畝產達1800斤,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曾經的“望天田”如何逆襲為“致富田”?答案藏在一場“玉米革命”中。
“全膜技術保墑耐旱,畝產最高能到2000斤!”遠中村老村長高世代自豪地說。作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見證了全膜玉米從試驗田到萬畝基地的跨越。“以前種小麥油菜,收成靠天吃飯;如今覆上農膜,旱地也能高產。”
種植大戶李金順是這場變革的親歷者。早年在外務工的他,如今承包30畝地專種玉米。“一茬玉米畝產1800斤,年收入五六萬元,比打工強多了!”在遠中村,像他這樣的種植戶已有30余戶。
科技+基建+政策:三輪驅動破解“山地困局”
馬力鎮的蝶變,始于一場科學攻堅。當地緊扣“一軸兩翼四片帶”產業規劃,投入2100萬元打造1.4萬畝高標準農田。新建硬化路、砂化路、田間道路總計112公里,打通運輸“毛細血管”;22.2公里排水渠、86個涵管讓旱澇無憂。2240噸有機肥、560噸磷肥改良土壤,配合單產補貼政策,激發種植熱情。從牲口犁地到“東方紅704”大型農機,機械化率超90%,日耕作效率提升20倍。
“農機一天能耕30畝,成本降了三分之二!”農機手包蛟龍感慨道。如今,基地串聯6個行政村、帶動600余戶農民,全鎮玉米種植面積擴至2.4萬畝。
武山的實踐,為干旱山區農業升級提供了范本。科技賦能破解自然制約,產業鏈延伸激活土地潛力,政策扶持凝聚發展合力——這片梯田的“黃金效益”,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