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當“特種兵式旅游”“City Walk”成為年輕人探索世界的新方式,當淄博燒烤和冰雪大世界頻頻刷屏社交媒體,旅游業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游山玩水”,而是一場融合文化、科技與服務的綜合盛宴。在這場盛宴中,北京聯合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始終以“國內首創”的姿態,為行業輸送著一批批兼具國際視野與實踐能力的硬核人才。這所被譽為“中國旅游教育搖籃”的院校,究竟如何以王牌專業之力,在時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國內大多數高校還在摸索旅游教育的雛形時,北京聯合大學的前身——北京旅游學院,便以“敢為人先”的姿態,誕生了中國第一個旅游管理系,編撰了第一代旅游教材,培養了首屆旅游本科畢業生。這場教育的“破冰”之舉,不僅填補了國內旅游高等教育的空白,更讓北聯大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四十余年后的今天,這份基因依然在延續:國家級特色專業、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認證、全球規模最大的旅游教學團隊,軟科專業評為A……這些標簽背后,是無數個“第一”積累的底氣。正如一位校友回憶:“課堂上老師隨手舉的案例,可能就是他們參與過的國家5A景區規劃項目,這種實戰感讓課本知識瞬間鮮活起來。”
如果說傳統課堂是知識的“單向輸出”,那么北聯大旅游管理專業則更像一個動態的“戰場”。這里76%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80%具備海外背景,70%為高級職稱,更有來自迪士尼、海昌海洋公園等企業的業界導師定期授課。課程設計上,“問題導向學習法”(PBL)貫穿始終:從“如何用大數據分析景區客流”到“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遺活化策略”,學生需要像真正的行業決策者一樣,直面現實難題。
專業課程中,《旅游大數據》《空間信息技術與應用》等科目,將無人機測繪、AI客服系統、區塊鏈票務管理等前沿技術融入教學,徹底打破了人們對“旅游就是當導游”的刻板印象。在國家級旅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現實技術將敦煌莫高窟“搬”進教室,學生足不出戶便能設計沉浸式游覽路線。這些看似科幻的場景,正是北聯大旅游管理專業的日常。
當不少高校為畢業生就業率發愁時,北聯大旅游管理專業卻以連續十六年100%的就業率穩居榜首。這并非偶然,從大一開始,學生便通過“博雅實驗班”接觸境外帶薪實習、國際學術交流;校企共建的“產業學院”模式,讓上海迪士尼、海昌海洋公園等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畢業生中,有人成為OTA平臺的產品總監,用算法重新定義旅行體驗;有人投身鄉村振興,將廢棄古村落打造成網紅民宿集群;更有人進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用中國方案影響全球文旅格局。
從開創者到引領者,北京聯合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四十五年,恰是中國旅游業從蹣跚學步到闊步全球的縮影。當其他高校還在討論“產教融合”時,北聯大學子早已在二環胡同里用專業力量參與著首都的每一次脈動。這樣的大學,或許沒有百年老校的光環,卻讓每個專業都成為城市進化的參與者,這大概就是“王牌”二字最生動的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