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國產犯罪劇,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
2000年前后,這類劇主打“犯罪寫實”,各種生猛大尺度鏡頭,令人目不暇接。
靠著這種粗糲的真實感,犯罪劇在野蠻生長中,快速崛起。
但大家都這么玩,就難免“樹大招風”。
2004年,廣電總局出手,嚴令所有“涉案、反腐”劇下架黃金檔。
倒沒說不讓拍,只是在那個年代,沒了黃金檔的支撐,大白天又能有多少人看?
犯罪劇就此猛踩剎車,一度幾近絕跡。
讓出來的市場份額,很快被抗戰戲和清宮戲占領。
當犯罪劇再度回到大眾視野,已經是2017年。
一部《白夜追兇》,靠著一身網劇的“新行頭”,完成重生。
之后,迷霧劇場、X劇場和白夜劇場紛紛上馬,砸下重金,又卷出了不少好作品。
不過,現在的觀眾都吃過見過,不再滿足于犯罪尺度。
他們更關心兇手的作案手法,主角如何黑化,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會意義。
這就使得這個年代的犯罪劇,已經從獵奇和大尺度,向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過渡。
一些更深刻的好作品由此誕生。
今天皮哥就帶大家盤點一下,近3年最優秀的10部國產犯罪劇。
它們有的充滿爭議,有的熱度空前,還有的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桿作品。
下面,我們從第十部開始說起:
第10名:《漂白》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5.3/2025年
作為迷霧劇場2025年的開年之作,《漂白》有著極強的犯罪寫實風格。
這部改編自真實案件的犯罪劇,以哈爾濱絞肉機殺人案為原型,講述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犯罪團伙“漂白”自己的故事。
而且開篇就是高能。
尤其是馬桶中發現碎肉,對各種作案現場的真實還原,展現出了極高的題材尺度,可以說,將罪犯之惡刻畫得入木三分。
《漂白》采用多線敘事,敘事中,導演擅長通過時間跨度展現案件前后發生的故事。
這種手法,讓作為觀眾的我們,不得不一直帶著腦子,邊思考邊觀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沉浸感。
雙男主二元對立的“追兇”模式,雖然并不是什么創新的人物設定,但好就好在,有王千源和郭京飛。
王千源重回“惡魔”舒適區。
他飾演的鄧立鋼狠辣冷血,一個讓人頭皮發麻的立體化殺人魔,再次出現在國劇中。
郭京飛飾演的彭兆林冷靜克制,面如平湖胸有驚雷。
兩人有很多場眼神戲和對壘戲,看得十分過癮。
而王佳佳飾演的宋紅玉,無疑是《漂白》里最大的亮點。
她在劇中展現出的極端生存法則,以及作為兇犯,殘忍背后隱藏著的虛無與迷茫,甚至有點讓人動容。
尤其年夜飯給父親打電話那場戲,表演堪稱全劇最佳鏡頭,沒有之一。
遺憾的是,這部劇因為對反派的強勢塑造,以及反派營銷,引發了一些爭議,后期還卷入抄襲風波。
這也使得評分急轉直下。
但無論如何,它在2025年初以驚人的熱度和話題性,為“犯罪劇”承接了第一波流量。
《漂白》或許無法如其他好劇般封神,但其大膽的題材處理和演員們的精彩表演,也足以讓它在這三年的國產犯罪劇中,留下一席之地。
第9名:《他是誰》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5.6/2023年
《他是誰》取材一系列真實案件,其中包含未破世紀懸案,因此很早就引發關注。
開播后,皮哥一度以為,這會是新的國產犯罪劇標桿。
要知道,這部劇開分8.2分,好評如潮,熱度居高不下,幾乎重現了中國刑偵犯罪劇的高光。
只不過后來爛尾,導致口碑下滑,最終定格在5.6分。
《他是誰》由張譯主演,以1988年震驚全國的白銀案為原型,將真實懸案置于虛構的寧江市背景下,講述了一段橫跨八年的追兇故事。
《他是誰》開篇便是一記重拳。
雨夜割喉殺人魔出現,張譯飾演的衛國平親眼目睹戰友陳山河血濺當場,觀眾由此被直接帶入肅殺緊張的氛圍中。
八年后,已成長為老練刑警隊長的衛國平,仍被八八案的陰影所籠罩,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癥。
當1996年再次出現碎尸案,碎尸奇多、高溫蒸煮拋尸等極端手法,與八八案極為相似,讓衛國平看到了追捕舊日兇手的希望。
《他是誰》最大的成功,在于其對刑偵工作的真實還原。
沒有神探光環,沒有開掛推理,只有最基礎的腳踏實地。
看著刑警在惡臭垃圾堆中翻找線索,在排水溝中摸索尸塊,面對死者頭顱時不自覺的嘔吐反應。
這些不加美化的細節,展現了警察工作的本真狀態。
衛國平也不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
他有情緒、有誤判,甚至會與局長、政委發生沖突,男主也因此變得更加立體。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誰》沒有流于套路化的單元劇模式,而是采用多案并行的敘事手法。
在碎尸案、家暴反殺案、強奸案等多線索中穿梭,層層鋪陳,環環相扣,保持了持續的懸念感和推理快感。
導演巧妙地將觀眾完全代入警方視角,在真相與謊言的迷宮中共同探尋那個終極問題——“他是誰?”
雖然這部劇有不少缺點,尤其是因“南大碎尸案”的家屬批評,而陷入社會爭議。
但在當下娛樂至上的影視環境中,《他是誰》無論是制作水準還是演員表現,亦或是對那個時代,那群人的還原,基本都做到了真實且有誠意。
也從側面證明,硬核的犯罪內容和優良的劇集品質,是能擊中觀眾心弦的。
第8名:《黑土無言》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6.4/2024年
東北是犯罪劇的天然土壤。
在《漫長的季節》余溫未絕,哈爾濱憑借服務態度火遍全國的時候,《黑土無言》適時上線。
相較于其他烈性犯罪劇,《黑土無言》劇如其名,它說犯罪,但也不止于犯罪。
這部劇以2005年東北小城瀾河的一起三尸命案為切入點,通過老刑警關宇與嫌疑人楊四的對手戲,層層揭開跨越十五年的黑土往事。
而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對東北黑土地上這些人物的立體刻畫,以及對時代氛圍的真實還原。
陳建斌飾演的關宇形象十分鮮活,尤其在日常生活中。
他是獨居的中年警察,吃著清湯寡水的面條。
工作中,則展現出老刑警的敏銳與智慧。
胡軍飾演的楊四則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角色,表面粗獷兇狠,內心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柔軟。
他與繼子楊雪松的關系撲朔迷離,為保護后者甘愿承認殺人罪,這背后隱藏著更深的身份迷局。
劇集通過“冰火二重奏”的方式呈現著東北特色,尤其來自東北的觀眾,應該會看得十分親切。
皚皚白雪與冰凍河面代表肅殺的環境,滋滋作響的燒烤與熱氣騰騰的洗浴中心,則展現生活的暖意。
電視劇的細節處更見功力。
從楊四摳破鮮血的指甲,到各色人物的方言俚語,再到關宇對犯人煮餃子的溫情細節,都彰顯導演對東北生活的精準把握。
當然,《黑土無言》不僅僅是一部犯罪劇,更是一部通過犯罪為黑土地立傳的作品。
嚴紅橋的死牽出了1990年瀾河化肥廠改制后的一系列悲劇,那個讀書無用論、拳頭為王的時代,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命運。
王萍從農村女孩逆襲為女強人的心路歷程,陳小明為改變命運而傍大款的悲劇結局,楊四為救兒子而放棄前程的父愛,都是時代變遷中個體的掙扎與抉擇。
《黑土無言》用寫實的手法,展現了碎片化社會中人性的復雜與韌性。
那些被時代巨輪碾過的普通人,他們的喜怒哀樂,在這片黑土地上無聲地生長、蔓延,最終構成了一幅厚重又辛酸的東北圖景。
第7名:《棋士》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未出分/2025年
剛剛播出,雖然還未出分,但皮哥無法不將它排入這一份十佳榜單。
作為今年最受期待的犯罪劇,《棋士》的意義有兩層。
第一層,整體上來說,國劇里,以反派作為第一男主的犯罪劇,幾乎沒有出現過。
即便有的劇細致呈現了反派的黑化過程,但其主要角度,多為正向。
這個時候《棋士》能夠播出,還從無先例地登陸央視,足見不一般。
但《棋士》不同,開場三集全都集中在男主崔業的生活困境和心理改變上。
這個高智商的老實人,像極了國劇版的“絕命毒師”,在命運的戲弄下,開始發揮自己“犯罪策劃師”的天賦。
第二層,個體上來說,王寶強闊別小熒幕十二年,終于再次出現在國劇鏡頭里。
不同的是,他不再是以前那個耿直又有韌勁兒的“傻小子”,而是完全轉變了一種風格,成為一個深沉甚至有點陰鷙的暗黑系男主。
雖然放出集數并不多,但目前的故事,還是比較穩健的。
王寶強演技一如既往,陳明昊的刑警大哥驚喜頻出,戲骨云集,節奏很快。
這在國產犯罪劇市場上,并不多見。
我們習慣的犯罪劇,多以尺度獵奇,或邏輯推理取勝。
但《棋士》將圍棋的哲學和戰略思想融入其中,以棋喻局,喻人生,也讓《棋士》不突破了犯罪類型的桎梏,向上刺探命運,向下刺探人性。
這部劇才剛剛開始,皮哥還會繼續追下去,后續也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解析和評述。
第6名:《看不見影子的少年》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6.9/2024年
迷霧劇場作品,但《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犯罪劇。
它以替身文學為核心,構筑出的,是一部深刻探討親情與身份的犯罪故事。
劇集以1990年代為背景,有三條時間線:1984年豆豆被拐、1993年邊杰三人失蹤、1996年“邊杰”歸來。
榮梓杉飾演的小七冒充失蹤三年的邊杰回到金家,面對邊美珍的溫暖母愛與金滿福詭異的包容,身處一個“將錯就錯”的家庭謊言中。
張頌文飾演的王士涂是尋子多年的刑警,從最初質疑小七身份到逐漸發展出“無父無子、如父如子”的關系,這種情感轉變引人共鳴。
尤其是那碗生日面的情節,當小七和王士涂同坐臺階促膝長談時,兩個被命運摧殘的靈魂找到了彼此的溫暖依靠。
郭柯宇飾演的邊美珍是全劇亮點,她將精神失常卻念念不忘兒子的母親演繹得入木三分,特別是學校門口撐傘等待的場景,既揭示了母愛的執著,也勾勒出家庭悲劇的輪廓。
在皮哥看來,《看不見影子的少年》是一部比較特殊的犯罪劇。
制作上,劇集采用電影化的敘事手法,通過構圖、光影營造氛圍,沉浸感十足。
尤其是劇中,有百葉窗投射的光線以及金滿福照料花盆等框中框構圖,當時看來,都暗含著令人不安的意味。
而多線敘事的剪輯策略,又使故事懸念叢生。
當小七清醒著喊醒王士涂這一場景,與王士涂的兒子豆豆在濃煙中叫醒他的鏡頭交織在一起,這既是劇情暗示,也似乎是情感的共振。
內核上,《看不見影子的少年》的深度遠超常規犯罪劇。
它將拐賣悲劇、親情探索與身份思考融為一體,每集結尾的真實尋親信息,更為這部劇賦予了現實關懷的意義。
正如同小七所說,世界那么大,大到找不到一個走丟的孩子;世界那么小,小到容不下一個迷途的少年。
愿所有流離失所的靈魂,都能找到歸途。
第5名:《雪迷宮》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7.4/2024年
又是東北犯罪劇。
不過,《雪迷宮》是2024年,受關注度最高的犯罪懸疑劇之一。
白夜劇場播出,張藝謀監制,呂行執導。
三重buff疊加,讓《雪迷宮》天生帶有優質劇屬性 ,7.4的穩定評分,也是它質量的側面證明。
《雪迷宮》聚焦于緝毒和禁毒,以1997年東北哈嵐市為背景,講述了由鄭北帶領的臨時禁毒專案組的故事。
相較于其他犯罪劇,皮哥覺得,《雪迷宮》更像是“生活流”犯罪劇的集大成者。
劇集敘事,平衡了辦案與日常的權重,團隊成員間的互動、鄭北家庭雞架店的溫情場景、南方顧老師與東北環境的反差笑料,都在為緊張的辦案情節,提供著緩沖余地,讓緊湊的懸疑敘事呼吸更加順暢。
得益于張藝謀的加持,其視聽表達也充滿了地域特色,跟“生活流”的敘事相輔相成。
豬肉燉粉條、雞架、澡堂、迪廳等東北元素的自然融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獨特的時代氛圍等等,都讓劇集對當時毒品問題的呈現,頗具現實意義。
兼具懸疑緊張與日常溫情,這本就是真實警察的生活。
也正是這種血色中見煙火的敘事特點,使《雪迷宮》在同質化嚴重的東北懸疑犯罪賽道中脫穎而出。
在眾多犯罪劇中,我們竟能尋到一絲煙火氣。
第4名:《我是刑警》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7.7/2024年
這部劇,已經說了太多次,大家也太過熟悉。
作為2024年年底的驚喜,《我是刑警》幾乎顛覆了國產刑偵罪案劇的敘事生態。
在皮哥看來,他擺脫了單一類型,劇集品質上,有種紀實罪案的硬核,兼具懸疑罪案的縝密,也有一些時代劇的獨有特點。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不能將它框在“罪案”或“刑偵”某個類型上評價。
將眼光打開,反而會發現,這部劇是2024年,乃至近10年,比較優秀的國產刑偵犯罪劇。
雖然它涉及多樣化類型,但并非哪一頭都不占。
相反,《我是刑警》在對故事節奏的把控和處理上,兼具每一種類型的特點。
開場的礦場慘案,改編自1995年的“河昌市西山礦大案”,它讓我們看到了30年前刑偵黃金期的影子。
如果細細翻看案情紀實,會發現這個案子,包括后面的“周克華案”,幾乎完全還原了當時案件的經過,甚至連現場,都一模一樣。
從這一個細節,就能看出主創的用心程度。
另外,為了緩和緊張殘酷的氣氛,《我是刑警》的案件推進,雖然以單元敘述為基礎,但線索總是跟在于和偉飾演的秦川身上。
這就注定了,《我是刑警》中不光是各種世紀大案,更有偷雞摸狗,盜竊搶劫等細碎的小案子。
大小案件穿插,基本還原了一個刑警職業生涯的成長過程,而借著秦川破案的故事,我國刑偵技術的發展史,刑偵人才的成長史,也無比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比起大尺度的獵奇場景,這才是《我是刑警》真正值得被觀眾關注的東西。
如果說,其他犯罪劇,是用感官刺激觀眾,那《我是刑警》,就是用扎實的基礎知識吸引觀眾。
賽道不同,結果一樣。
《我是刑警》的價值,遠不止一部刑偵劇那么簡單。
對我們來說,它是科普,是精神,也是一種時代印記。
第3名:《邊水往事》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7.9/2024年
在整個榜單中,《邊水往事》都是極其特殊的存在。
不僅僅因為它超脫于其他犯罪劇的情境設定,更在于,它更像是一部架空世界的黑道犯罪史詩。
脫離了真實的環境,讓《邊水往事》在犯罪這個類型上,有著超乎尋常的發揮,一些無法拍出的東西,在《邊水往事》中,被處理得細膩異常,且引人深思。
《邊水往事》依靠自創的“勃磨語”語言體系和合理的混用邏輯,構建出一個既異域又貼近金三角的三邊坡。
劇中對“走山”這一灰色行當的描寫也令人戰栗,它處于黑色和白色之間的灰色地帶,靠著主角猜叔,保持著各方勢力之間的微弱平衡。
這其實更像巔峰時期的香港黑道電影,只不過故事的架構發生了改變。
基于此,《邊水往事》對犯罪敘事框架的構建和表達,有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通過“菜鳥”沈星這一普通人視角,人性、犯罪、道德和生存的極限,呼之欲出。
走水交易,寶石迷局,戰場生存,人性博弈……這里面的戲劇化,讓我們耳目一新。
由此引出的一系列角色,也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忘懷。
除了沈星,吳鎮宇的猜叔智慧老辣,身邊的但拓義氣赤誠,蔣奇明的王安全,更將一個小人物在亂境中掙扎求生的悲慘,演得讓人心痛。
這種種,都讓《邊水往事》脫離了單純犯罪劇或異域冒險劇的類型窠臼。
于我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掙扎與抉擇。
更讓我們不禁思考:如果置身三邊坡,到底該如何生存?
第2名:《狂飆》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8.5/2023年
說了太多次,無論哪一份榜單,《狂飆》都會上榜。
對國內觀眾來說,《狂飆》是現象級的,它的爆火,不僅僅因為在對懸疑罪案劇的類型探索上,做出了開創性的改變。
更因為高啟強的黑道大佬成長史,引發了普通人的觀劇共鳴。
它不僅僅講述如何掃黑,而是深入探究“黑”的形成過程及“白”被壓制的現實困境。
高啟強從魚販到黑幫大佬的轉變,不僅是一個爽劇式的成功逆襲,更是對人性在利益誘惑下滑向深淵的悲劇性描繪。
那件皮衣作為高啟強“不要命”的象征,見證了他從戰戰兢兢的小商販到膽大妄為的黑惡勢力頭目的轉變歷程。
除此之外,《狂飆》在細節處的匠心獨運,同樣令人驚艷。
豬腳面作為劇中“第四主角”,見證了高氏兄弟從索取到獻祭的命運轉折。
破碎的保溫杯暗示李響由白變灰的警察身份危機。
陳金默的棒棒糖習慣為冷血殺手添加了人性色彩。
書法作品“人民公仆”則巧妙呈現了高啟強與黃老之間微妙的灰色關系。
細節成就演技,張譯與張頌文的對決,從《狂飆》始,堪稱熒屏經典。
安欣內斂倔強、謙卑熱血,灰白的發色與他心中不滅的正義形成鮮明對比。
高啟強從外強中干的小人物到八面玲瓏的黑道大佬,轉變過程自然而令人信服,尤其是那些看似隨意卻意味深長的眼神和細微表情。
《狂飆》在展現爽快劇情的同時,也不回避現實的復雜與灰暗。
一場正與邪、白與黑在時代洪流中的激烈角力,以及最終的“慘勝”結局,讓這部劇后勁兒十足。
8.5分不是最終評價,爆火之后,相信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狂飆》認知。
第1名:《漫長的季節》
豆瓣評分/播出時間:9.4分/2023年
2023年的劇王,也可能是近五到十年,當之無愧的國劇巔峰。
真正的好劇,從不陷于類型,《漫長的季節》就是如此。
與其說它是一部懸疑劇,不如說是一部“時代罪案劇”。
它是《雪迷宮》的Pro版,是東北語境下,國產犯罪劇的天花板。
這部劇包含了太多內容,也說了很多次。
整部劇,以三條時間線交織推進,2016年的現在,1997年的平靜,以及1998年那個改變一切的秋天。
在范偉飾演的王響和秦昊飾演的龔彪這兩位“小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命運的沉浮。
劇中的樺林市融合了東北各地特色,成為一個泛東北工業城市的概念符號。
故事開始于2016年一輛套牌肇事車輛的調查,卻引出了橫跨18年的碎尸案和王響兒子王陽的死亡之謎。
與其他懸疑劇不同,《漫長的季節》并不急于渲染緊張氛圍和窒息的犯罪手法。
導演辛爽選擇了東北短暫明亮的秋天作為敘事背景,注入溫暖的懷舊氣息,用精湛的轉場技術連接起三個年代的故事。
每一個慢節奏的展開都是為了讓觀眾對人物產生更深的共情,理解那個大下崗時代對每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
那個秋天是漫長的,不僅因為下崗潮涌來時每個人的恐懼與不安,更因為當共和國長子的驕傲被剝奪后,東北人的身份認同從此破碎。
正如王響那句“我叫王響,響亮的響”的自我介紹,期待著被他人高看一眼,卻總是換來不耐煩的無視。
這部劇的力量在于,它既不回避東北人的幽默與樂觀,也不掩飾生活的艱辛與現實的殘酷。
當老年的王響對年輕時的自己說“往前看,別回頭”時,我們明白,有些人不能回頭,不敢回頭。
但總要有人替他們記住那段歷史,那些被時代碾過的普通人曾經擁有的驕傲與尊嚴。
以上,就是皮哥對近3年最好的10部犯罪劇的總結排名。
這三年,是國產犯罪劇佳作頻出的三年,也是電視劇生態,發生顛覆性改變的三年。
犯罪劇開始徹底擺脫單一類型模式,向著多樣化、綜合化、產業化改變。
現如今,2025年剛剛開始,《棋士》開了個好頭,我們對國產犯罪劇的希望和興趣,也再次被拉起。
看完這些劇,才會發現,其實國劇,一直在進步。
我們是有在變得越來越好。
國產犯罪劇,甚至整個國劇的希望,或許就在明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