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北京東郊的曙光電機廠(現中航工業曙光)正熱火朝天地建廠。工人們喊著“以基建為綱,全面躍進”的口號,短短一年職工人數飆升至5000多人。然而,廠子建得快,吃飯卻成了大問題——食堂只有兩個,一個借民房改建,另一個是五間平房加個棚子,幾千人擠在這兒,吃飯堪比打仗。
1960年,自然災害讓糧食供應雪上加霜,每人每月定量僅30斤。食堂的“硬菜”是稀飯、窩頭配“光板湯”(白菜湯里撈不出菜葉)。工人們餓得浮腫,半夜靠喝涼水騙肚子。有人發明了“稀飯兌水法”——先喝半碗,再兌開水續杯,假裝吃飽。某天,食堂突然宣布改善伙食——賣烙餅!消息一出,全廠沸騰。炊事員盤算每人4兩足夠,可工人們太久沒見白面,個個都想多買。結果前面的人買光,后面的干瞪眼。烙餅得一張張現做,一鍋只夠幾個人,隊伍越排越長,從中午排到下午4點,還有1/3的人沒吃上。炊事員緊急改蒸窩頭,可等最后一批工人吃上“午飯”時,天都黑了……熬到1961年,新食堂終于建成,但伙食依舊寒酸。廠領導靈機一動,聯合全國總工會在黑龍江克山辦農場,種小麥、大豆,還養了豬。從此,工人們隔三差五吃上豬肉燉豆腐,豆油管夠。肚子有了油水,干活的勁頭更足了。
這場“食堂混亂”是新中國航空工業起步的縮影——條件艱苦,但工人們硬是靠“兌水稀飯”和“搶烙餅”的韌勁,撐起了大國制造的脊梁。如今,航空人或許已不用為吃飯發愁,但那段“餓著肚子搞科研”的歲月,成了航史里最鮮活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