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像素最小、像素密度最高的新型顯示器。單個像素被縮小到90納米 —— 大約是病毒的大小 —— 每一英寸顯示器上都塞滿了創紀錄的12.7萬個像素。
新的顯示技術基于發光二極管(LED),它構成了目前可用的最小像素和最高像素密度的商業顯示器。其中最先進的被稱為micro-LED顯示屏,顧名思義,它擁有微米級的像素。
問題是,micro-LED顯示屏價格昂貴,而且當像素縮小到10微米以下時,顯示屏的效率就開始下降。在這項新研究中,浙江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一種不同的半導體材料,制造了更小的LED,像素低至納米級。
micro-LED通常基于所謂的III-V族半導體,本質上是由元素周期表中III族和V族元素制成的合金。該團隊用鈣鈦礦材料代替了這些合金,鈣鈦礦材料以其在下一代太陽能電池中的效率和可負擔性而聞名。
由此產生的鈣鈦礦發光二極管(PeLEDs)有各種尺寸,包括有史以來最小的像素,只有90納米寬 —— 這在病毒的尺寸范圍內,甚至在這個范圍的很小的一側。由于如此之小,研究人員也能夠將更多的它們擠進一個陣列中,從而達到每英寸127000像素(PPI)的破紀錄密度,這一點也不奇怪。
相比之下,蘋果Vision Pro頭戴式耳機是目前領先的帶有micro-LED顯示屏的消費設備之一。它的每個像素寬7500納米 —— 大約是人類紅細胞的大小 —— 密度約為3386 PPI。
與其他micro-LED系統相比,PeLED的效率更高。當像素尺寸在3.5到650微米之間時,它們的效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而大多數III-Vmicro-LED在該尺寸下的效率將急劇下降到不到一半。與此同時,即使是最小的像素也能達到10%左右的效率,與其他尺寸為其100倍的LED像素相當。
突破不僅僅來自于材料:研究人員必須開發一種新的方法來蝕刻結構。它通常是用激光完成的,但這會破壞鈣鈦礦,所以研究小組在堅硬的材料上雕刻了一個晶格,構成了頂部和底部的電觸點。這在空間中形成了鈣鈦礦的像素。
研究人員現在計劃探索如何使電路足夠小,足夠詳細,以將該技術轉化為有用的顯示系統。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