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江陰,有一個900多歲的江南名鎮——祝塘鎮。很多本地人都說祝塘就像隱姓埋名的“武林高手”,因為這里是中國旅游文學的開拓者、一代游圣徐霞客的祖居地,而徐家先祖當年聘請的家塾老師施耐庵,正是在祝塘撰寫了他的心血之作《水滸傳》中的重要篇章。為了深入探尋這段歷史,3月25日,江南時報記者采訪了《祝塘九百歲》一書的作者李中林。
徐霞客立像
江南古鎮藏故事
“水滸”傳說有來頭
有關施耐庵的傳說,在祝塘地區非常豐富。許多當地的老人,打從兒時起,便在鎮上、村里長輩的講述中了解施耐庵在這里創作的故事。這些故事至今仍口口相傳。
李中林1944年出生于江陰祝塘,是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退休前是祝塘中學的歷史老師,對文學創作更是滿懷熱忱。一生扎根于此的他,對家鄉的熱愛溢于言表,這份熱愛不僅化作課堂上的聲聲教誨,更傾注于地方志的編纂事業之中。他先是花6年時間編纂了約170萬字的《祝塘鎮志》,之后又為兩個村各編寫了村志,字數分別達到40多萬字和50多萬字。在此基礎上,他又有所創新:“譬如《祝塘九百歲》,我用史志與文學相結合的形式寫,江陰又有幾個鄉鎮跟進模仿。當地方志有了文學性的加持,感興趣的讀者增多,其內容自然更容易廣泛地傳播。”
在祝塘鎮,施耐庵留下的最顯性的物質遺存,當屬那棵傳說由他親手栽種的古銀杏樹。古樹下,李中林向記者介紹道,古銀杏所在的這塊大宅里東南高地,早先建有徐氏祖廟,這棵銀杏樹的位置就在祖廟后面。以古銀杏為中心,現在修建了一個梧塍園,其中有徐霞客立像,還有新造的梧塍亭等。
梧塍亭
在李中林的講述中,這棵古銀杏充滿了故事。當年,徐家八世祖徐直專程到杭州,去恭請施耐庵來江陰祝塘給兒子徐麒做老師。施耐庵隨身帶了兩棵銀杏樹苗到祝塘,和主人徐直一起,栽種在梧塍東南的高地上。徐直是東家,他的銀杏栽在東邊;施耐庵是西席,他把樹栽在西邊。現在,徐直手植的銀杏已無覓處,而施耐庵種的這棵依然健在。
李中林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在1952年10月,特派人民文學出版社聶紺弩,中央文學研究所錢鋒,人民日報社謝興堯、徐放,到祝塘調查施耐庵的生平材料。聶紺弩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古典部主任,對《水滸傳》一向有研究興趣。他們一行在祝塘歷經兩個月左右深入調查,頗有收獲。他們在祝塘徐洪春處調查到一副對聯,聯語為:讀宋學士贊言,高風世仰;觀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揚。寫這副對聯的人叫奚黼恩,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秀才。據徐家后人講,這副對聯每年只掛一次,就是在農歷三月初十,徐家上墳祭祖那天。聯中“宋學士”是指宋濂,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和施耐庵都曾應聘在梧塍大宅教過書,由這副對聯可以得到某種印證?!白x宋學士贊言”,是指宋濂70歲時寫有《送徐生》一文,送給他的學生徐麒?!坝^施耐庵卜兆”一句,可以看出施耐庵和善看“風水”的劉伯溫一樣,有“神異之才”。其次是1930年出版的一本書——《澄江夜話》,由江陰人徐再思編著。書中關于施耐庵的傳說有《施耐庵作〈水滸〉》《施耐庵所擇祭日五百年中不下雨》《大宅里與施耐庵》。
傳奇筆墨寫“水滸”
故事與遺憾并存
祝塘中學(1944年創辦)首任校長方驥齡在他的回憶文章中為讀者揭開了《水滸傳》創作背后更多有趣的故事?!皳覀兗亦l的傳說,《水滸傳》里的故事,很多采自江陰地區的實事而加以夸張渲染,如三打祝家莊、大鬧曾頭市。祝家莊便是我所居住的祝塘鎮,原是祝家莊;曾頭市在璜塘附近,離我家鄉約5公里?!端疂G傳》中兩場有聲有色的戰斗,其實是這兩個地方鄉民的大械斗。至于武松打虎,也非事實,據傳,有一次施耐庵散步到景陽岡上(景陽岡是徐氏擋“風水”的一條高崗,上面滿植松樹,現尚存在,但已無松樹,且已漸平坦),見一條大狗臥在樹蔭下面,松樹隨狂風舞動,影子散動在臥狗身上,施耐庵靈機一動,才幻想出景陽岡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奇文來。講到做人肉包子的十字坡黑店,我們家鄉附近,確也有一個十字坡,附近姓顧的人為多。再說到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岡,這兒以出產善斗的蟋蟀而著名,就在我家住宅后面?!?/p>
李中林又補充了一個有趣的細節,施耐庵在江陰生活期間,極有可能品嘗過當地的梧塍米酒。這一細微的生活片段,或許恰好能夠解釋《水滸傳》中好漢們大碗豪飲米酒,以及頻繁使用“吃酒”這一極具江陰地域特色方言的現象。
然而,李中林在采訪中也略帶遺憾地告訴記者,盡管施耐庵在祝塘留下了諸多痕跡,可有關他生平事跡的詳實材料實在是少之又少,即便搜集到一些零星記載,彼此之間也存在諸多矛盾之處。追根溯源,這主要歸因于那個時代的文化格局。彼時,投身小說創作的大多是處于社會底層的文人,他們雖富有才情,卻缺乏足夠的社會影響力與記錄自身的資源;而上層文人雅士則將主要精力傾注于詩詞歌賦的創作,熱衷于在高雅的文學領域展現才華。這種階層與文學偏好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像施耐庵這般小說作者的個人故事,難以在歷史的長河中完整、準確地流傳下來。不僅僅是施耐庵,眾多古代小說作者的生平都仿若籠罩在一層迷霧之中,這無疑給后世之人研究他們的創作心路歷程、思想演變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文化傳承出新招
古鎮煥發新活力
在祝塘鎮,名人傳說與米酒香氣交織出江南小鎮的獨特韻味。這里既有施耐庵的傳奇故事與珍貴遺跡,又有諸如承先橋、銀杏古樹等承載著歲月記憶的歷史地標,更有新四軍抗戰遺留下來的紅色文化資源,三者相互交融,熠熠生輝,共同構筑了獨特的“紅色記憶+古鎮風情”的文化特色。
近年來,祝塘鎮緊跟時代步伐,深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大力投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之中。祝塘鎮黨委書記何志強告訴記者,通過搭建“祝塘杯”米酒王爭霸賽這一交流平臺,打造梧塍米酒非遺傳習所,以無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祝塘米酒釀制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進一步賡續傳承;通過持續編印文學期刊《筑塘》,進一步提升了祝塘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祝塘鎮舉辦了梅園游園會、“百姓大舞臺”系列活動,讓居民在參與中感受文化魅力。本土梧塍藝術團以其接地氣的表演形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成為祝塘鎮文化惠民的一張亮麗名片。通過精心修繕梅園、海棠園、古鎮記憶公園等“三園一寺”風光帶,進一步彰顯了“江南名鎮”的歷史文脈,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傳承,也為后人了解歷史、感受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從“文人如林”的文化傳承到“針織之鄉”的產業名片,從“五福島”的生態畫卷到“積分制”的治理智慧,祝塘鎮不僅是江南水鄉的縮影,更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典范。這座江南小鎮,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書寫著新時代的華章。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
攝影 馬曉康 潘浩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