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一艘來自英國的船只停靠在了北京的碼頭,懷揣著友好通商之心的馬戛爾尼怎么也沒有想到,他這次的外交活動竟然只換來乾隆皇帝一封976字的信件。
如今,這封信件存放在大英博物館中,但看到的人卻只看到了其中的愚昧言語,并將那個朝代統(tǒng)治者的封建屬性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那么,乾隆皇帝究竟在這封信中寫了什么?馬戛爾尼又是怎么才決定來到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呢?
1、藏于英博中的“傲慢”
清末時期,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觸目驚心的戰(zhàn)爭讓已經(jīng)腐敗透頂?shù)那逭兊酶哟嗳酰S著外國侵略者的鐵騎進入北京城,不少的文物和古跡因此消失或流亡海外。
雖然到了現(xiàn)代,我國已經(jīng)找回了不少流失的文物,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還存在于外國的博物館中,其中大英博物館中更是藏滿了珍品。
但在眾多琳瑯滿目的珍品中,一個透明的展柜中卻放著一張用英文寫的,標注為乾隆皇帝寫給英國國王的信。
有的人可能會疑惑,一封回信也值得英國將它完好保存嗎?顯然原因不止于此。眾多懷著好奇心的人站在這個展柜前,一字一句的讀著幾百年前乾隆皇帝的信件,但臉上卻不再是對文物的欣賞,取而代之則是對歷史的悲哀。
根據(jù)展品旁邊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這封信是1792年馬戛爾尼從中國帶回的一封乾隆皇帝的回信,但信中的內(nèi)容卻讓英國國王格外生氣。
信中義正言辭的談到了對于英國出使中國的感謝,但除此以外乾隆還說了一些其他話,其傲慢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那么,乾隆究竟在信件中說了什么?這封信又是怎么來到大英博物館的呢?
2、天朝上國
歸根到底,所有的疑問都得從1792年的那次出使活動說起。在這次出使活動展開之前,英國在西方已經(jīng)是首屈一指的國家,自然很注重對外交流。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讓他們一下子從原本的手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入了工業(yè)社會,并且還同時發(fā)展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國力大漲。
與他們相比,那時候的中國就沒有這么緊跟潮流了。由于清朝閉關(guān)鎖國政策的實施,我國已經(jīng)很長時間都沒有和西方或者說外界的國家進行外交交流,落后似乎已經(jīng)是必然。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還是沒有主動邁出對外交流的步子,反而被西方的英國搶了先。
在西方,天朝上國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各國也都相繼進行了工業(yè)革命,發(fā)展勢頭一片大好。而英國作為第一個進行革命的老牌國家自然成為所有國家都想交流的對象。
就這樣,英國在西方國家中的地位直線上升。而與此同時,既是出于好奇也是出于擴張和發(fā)展的需要,他們便把目光放在了東方國家上。
那時候的東方國家中,最有地位的就是我國的清政府,因此,在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授意下,英國著名的外交家馬戛爾尼帶著一大堆禮物和誠意踏上了前往中國的船只。
在經(jīng)歷重重風浪之后,馬戛爾尼終于到達了北京,并順利的見到了我國的乾隆皇帝。作為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外交官,馬戛爾尼十分有禮貌的表達了此行和目的和英國國王想要通商交流的愿望,并向乾隆遞交了英國國王的國書。
按照平常來說,這樣的愿望應該不會被拒絕的,畢竟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但是,乾隆皇帝卻拒絕了。
在乾隆的眼中,外國的使團只是出于對天朝上國的清朝的威懾才來拜見的,通商和建立外交關(guān)系完全沒必要,畢竟清政府已經(jīng)是他認為的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
3、無意種下的惡果
抱著這樣的想法,乾隆對馬戛爾尼說的話視若無睹,但又不想失去了天朝上國的禮儀,只能帶著馬戛爾尼到京城的各處參觀,也讓他去全國各地游玩。
乾隆心想,見到了這樣繁華的中國,馬戛爾尼應該不會再提出建立平等外交關(guān)系的要求了。但是沒想到,在最后離開的時候,馬戛爾尼還是再次提起建交的愿望,讓乾隆深感不悅。
為了能讓馬戛爾尼死心,乾隆只好寫下了一封給英國國王的回信,托馬戛爾尼帶給英國國王,英國使團這才離開了中國。
馬戛爾尼滿心歡喜的以為這次出使活動終于成功了,便在順利回到英國之后就將乾隆皇帝的這封回信交給了英國國王。
但他卻沒有等來英國國王喜悅的表情,取而代之的則是憤怒。在回信中,乾隆皇帝首先對英國送來的禮物表示感謝,借著便直言不諱的拒絕了通商的要求。
而且,在回信的最后,他還滿懷傲氣的說:“你們送的禮物還不錯,我就勉強收下了,但也不要忘記天朝給予你們的賞賜。”
英國國王頓時暴跳如雷,直言清政府根本沒有將他們看作一個友好的國家而是他們的附屬國,這樣的屈辱怎么能忍受?
馬戛爾尼在知道內(nèi)容之后也嚇了一大跳,也認為乾隆皇帝太過傲慢。因為這件事,英國國王對于清政府充滿了敵意,在心中便漸漸的產(chǎn)生了一個可怕的想法。
既然和平外交的方式行不通,那就用大炮打開這個傲慢國度的大門。多年以后,清政府逐漸衰敗,不僅國內(nèi)社會混亂不堪,就連外部也不斷有外國勢力進行入侵。
但彼時的清政府已經(jīng)無力抵擋,再加上鴉片對全國民眾的摧殘,清政府已經(jīng)如傾頹的大廈,再無挽救的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被迫進入近代化的同時,也伴隨著被殖民的風險。隨著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等西方勢力的闖入,我國的大部分文物都被掠奪,領(lǐng)土主權(quán)也被分割,社會也陷入到戰(zhàn)火之中。
而在這些被掠奪的文物中,就包含曾經(jīng)乾隆皇帝寫給英國國王的那封回信。通過這封信件,我們得以清楚的了解到過去天朝上國、閉關(guān)鎖國下的清政府,也透過那些傲慢看到了清朝統(tǒng)治者曾經(jīng)種下的惡果。
如今,這封信依舊存放在大英博物館中,雖然只有976個字,但字字珠璣,無一不在提醒我們勿忘歷史,要永遠保持平等、開放的心態(tài)與國際中的各國相處。
參考資料:
馬戛爾尼訪華——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