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2.42萬億美元,同期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3.2萬億美元。簡單用"外儲減去外債"得出7800億美元凈儲備的結論,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能實際動用的外匯儲備不到8000億美元呢?
并非如此,這種表面化的計算忽略了關鍵的結構性差異,若不深究統計口徑與債務性質,極易陷入認知誤區。
誤區一:混淆貨幣錯配風險
全口徑外債中隱藏著一個關鍵密碼:2.42萬億美元外債里超過1.2萬億美元是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務。這類債務到期時,債務人只需用人民幣償還,完全無需動用外匯儲備。
若將這部分債務從外債總額中剔除,實際需要外匯償還的債務僅剩1.2萬億美元,其中美元債務占比高達80%。這意味著,真正要用外匯資產歸還的債務規模僅為表面數字的半數。
誤區二:誤判債務主體結構
2.42萬億美元的外債并非全部由政府背書。根據外匯局數據顯示,廣義政府加上央行負擔的外債余額僅為5161億美元。
結合第一點,若按照上面提到的本幣與外幣五五分成的比例推算,那么需要使用外匯儲備償還的部分約2580億美元。其余債務分散在金融機構、企業等市場主體,這些債務對應著相應的外匯資產或經營活動現金流,償債主體不是我國政府。
比如,某企業在境外發行了20億美元的債券,由該企業負責還錢,和我國財政無關。
誤區三:遺漏外匯儲備的“隱形護城河”
官方外匯儲備(3.2萬億美元)僅是外匯家底的一部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標準,外匯儲備統計嚴格限定為貨幣當局持有的對外資產,而企業、個人及商業銀行持有的外匯并不納入其中。
我國僅企業外匯存款就超過萬億美元,加上未結匯的出口收入、境外投資留存收益等,這些"民間外匯"不在外匯儲備統計范圍之內。
在糾正了關于我國外匯資產、外匯用途以及對外債務狀況這三個方面的錯誤認知之后,我們便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我國官方在扣除外債后的凈外匯資產,其規模遠遠超過7800億美元。
在這些外匯資產中,絕大部分是以美元或美元類資產的形式存在。它們不僅被用于購買外國商品、開展對外投資以及償還外債,還承擔著穩定人民幣匯率的關鍵職責。當匯率出現波動時,這些外匯資產能夠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買入離岸人民幣、拋售美元的方式來平抑匯率波動。
與美國相比,我國在對外債務方面無論是從規模還是比例上來看,都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美國政府發行的美債總額已超過36萬億美元,其中外國政府和機構持有的美債就高達8.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占到了美國GDP的29%。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及央行的外債總額在2024年GDP中的占比僅為2.7%。
當前外債指標均處于國際安全閾值內:負債率低于10%、債務率低于50%、償債率低于20%。這為中國在全球化變局中保持政策獨立性提供了戰略緩沖。當市場過度聚焦"外儲-外債"簡單算術時,恰恰忽略了經濟結構優化帶來的質量變革——中國正在用更少的債務增量撬動更高的經濟質效,這才是外匯家底最堅實的支撐。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