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一響,萬人空巷。在甘肅省天水市,一場為期近半個月的西北戲曲薈萃展演于29日晚落下帷幕。來自甘肅省、陜西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3家戲曲院團同臺“打擂”,輪番獻演30多臺戲曲經典劇目。
此為西北戲曲薈萃展演現場。新華社發
臺上唱腔嘹亮,臺下掌聲不斷。坐在馬扎上的老漢閉眼搖頭,手指隨梆子聲輕叩膝蓋;年輕的后生舉著手機拍照錄像,一些家長則將孩子舉過頭頂,眺望臺上的演出。
“很多戲迷的‘標配’是一個馬扎、一個鍋盔、一瓶礦泉水,一坐動輒6、7個小時,過足了戲癮。”甘肅省秦腔藝術劇院院長陳永勝說,每每演出結束,觀眾都舍不得離場,自發萬人秦腔大合唱。
在天水市伏羲廣場,觀眾們齊聚一堂,欣賞秦腔匯演。新華社發
發源于黃土高原的秦腔,唱腔高亢激昂,聲音富有穿透力和力量感。秦腔的劇目豐富多樣,涵蓋了歷史、神話、民間故事等多個領域,觀眾得以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韻味和深厚底蘊。
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龔佳佳介紹,此次“跟著藝術游甘肅”西北戲曲薈萃展演系列活動分為西北秦腔匯演、西北地方劇種折子戲展演、戲迷爭霸賽和戲曲快閃巡游四個板塊,這場戲曲盛宴累計吸引線下71.5萬人次參與,線上觀看量更是突破2150萬人次。
近年來,“跟著非遺去旅游”正在成為當前旅游新趨勢,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新潛力。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星杰介紹,此次匯演期間,當地通過舉辦“麻辣燙嘉年華”“文創市集”等配套活動,串聯戲曲展演、非遺市集和美食體驗,打造“觀演+消費”模式。
此次匯演期間,天水市舉行了特色文創非遺市集展銷活動。(受訪者供圖)
天水市文旅局統計數據顯示,匯演期間,天水伏羲廟廣場吸引觀眾71.5萬人次,市集銷售食品、農產品、文創商品等帶動旅游消費近1600萬元。“白天游景區、傍晚逛市集、夜間看大戲,既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也帶動了當地文旅消費。”李星杰說。
“老技藝”如何玩出“新花樣”?此次匯演期間,豐富多樣的快閃巡演覆蓋了天水伏羲廣場、啟漢樓、天水古城等文旅地標,將戲曲元素植入街道、廣場等城市公共空間,讓傳統戲曲與市井生活碰撞出新火花。
春意盎然,玉蘭花開香古巷。來自多個劇團的秦腔演員們身著扮相,與夜色玉蘭來了一場“艷遇”。髯口裝扮的老生大步流星、走在隊伍最前頭;花旦碎步前行、捻著蘭花指賞花;扮相風流的小生撐傘走過,云步輕移。
“傳統亦是潮流。不同扮相的演員呈現出人物的多樣性格,移動式的沉浸式演出如同一場戲曲科普,讓我再次感受到秦腔藝術的魅力。”來自陜西省渭南市的游客肖女士說。
據介紹,活動期間,當地文旅部門還發布了“戲曲春滿園,自在游天水”五大主題旅游線路,將戲曲展演嵌入天水全域文旅場景。龔佳佳表示,隨著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藝術交流、惠民演出和文旅推廣的“組合拳”正在推動傳統秦腔藝術擁抱新市場,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煥發新活力。(新華社記者文靜)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秦腔:地理視野下的文化瑰寶
秦腔,這一源自中國西北地區的古老戲曲藝術,不僅是陜西地區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更是中國傳統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細膩入微的表演技巧以及豐富的樂器配置,共同構成了秦腔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將從地理視野的角度,探討秦腔的起源、發展、地域特色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秦腔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其核心地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秦腔逐漸流行于中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成為這些地區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秦腔的唱腔定型發展在唐朝,隨著社會的安定和富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豐富,秦腔也得以在長安(今西安)這一國際化都市中蓬勃發展。
秦腔的藝術風格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關中地區特殊的地貌形態、半干旱的氣候條件以及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共同塑造了秦腔悲壯有力、高亢激昂的藝術風格。關中平原的遼闊寬廣、視野開闊,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長期的戰亂,形成了關中地區勇武好斗、豪放粗獷的區域性格。這種區域性格在秦腔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其“唱”成為了“吼”,表演動作亦粗獷有力。同時,戰爭時期生靈涂炭的悲慘景象,為秦腔奠定了悲壯的感情基調。
秦腔的地域特色不僅體現在其藝術風格上,更融入了其語言、音樂和表演題材中。秦腔采用陜西方言,質樸粗獷,富有生活氣息。其音樂融合了陜西民間音樂的元素,如秦腔板胡的獨特音色、鑼鼓的熱烈節奏等,都體現了陜西地區的音樂風格。此外,秦腔的表演題材多取材于陜西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現實生活,反映了陜西地區的風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狀態。
秦腔的擴散與傳播同樣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秦腔文化的擴散主要是遷移擴散,依靠移民、藝人、軍隊和商賈進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秦腔與當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如東路秦腔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西路秦腔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及甘肅省天水一帶,南路秦腔則流行于漢中地區等。這些不同的流派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共同構成了秦腔豐富多彩的藝術體系。
然而,隨著文化全球化和流行文化的沖擊,秦腔等傳統戲曲藝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傳承和發展秦腔藝術,需要不斷創新劇目內容,融合現代元素,拓展傳播渠道。同時,積極開展秦腔的對外交流活動,讓秦腔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一傳統藝術。
綜上所述,秦腔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瑰寶,其起源、發展、地域特色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在地理視野下審視秦腔,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其藝術魅力所在,更能為傳承和發展這一傳統藝術提供有益的啟示。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