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川普加關稅可能僅僅只是手段,希望其它國家更多購買美國商品,進而降低貿易赤字;但到現在,絕對已變成了目的,就是要保護國內市場,促進制造業振興和回流。
先用幾組數據了解一下,目前美國羸弱的制造業現狀。
1.到去年,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已經跌破了10%,較千禧之交降了6個百分點,而中國這一比值仍高達26%。
什么意思呢?雖然目前美國GDP是我國的1.6倍,但制造業產值卻只有6成。事實上,僅中國一家就占了全球制造業份額的約1/3,是排名其后的美德日印總和,無愧于世界工廠稱號。
2.再以制造業中產值最高的汽車業為例。24年,美國本土一共才生產了約1200萬輛,作為對比,中國產了超3100萬輛,是前者的2.6倍,至少在中國,已經很少見到除特斯拉之外的美系車了。
諷刺的是,去年美國市場一共賣出了超1600萬輛汽車,換言之,還凈進口了約400萬輛(中國出口了近600萬輛),更恥辱的是,前十大銷量車企中,美國品牌只有4家,只占了總銷量的4成。
連造車都看不上,難道真只有金融和互聯網才能賺錢,這類高資本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又能吸納多少就業呢?
3.再列舉一組更恐怖的數據。在二戰最酣的1943和44年,美國每5分鐘就能造一架飛機、每天造一艘運輸船、每十天造一艘航母,而如今,最新服役的肯尼迪號航母,足足造了5年。
從大約2000年開始,美國便有意識地將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工業外包,比如鋼鐵、水泥、造船等,當然絕大部分產能如今都在中國。最多時,美國曾生產了全球近2/3的粗鋼,如今只剩了4%。
就連美國制造業的門面、已被寫進歷史書里的美國鋼鐵,最近也被日方覬覦。日本制鐵多次提高報價,收購方也很樂意,但諷刺的是,一向將自由貿易掛在嘴上的白宮,卻否定了這項交易。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列舉了種種不堪,但美國制造業的總體實力仍舊不容小覷。
比如,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中,有近一半都來自中高技術;另外,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美帝也是長期遙遙領先。不難想,留下來的都是精華,是產業鏈中最賺錢的部分。
具體到公司,全球市值最高的制造企業,幾乎都在美國,比如波音(約9700億元)、霍尼韋爾(約9900億元)和卡特彼勒(約1.2萬億元)等,中國最高的美的才不到6000億。
最后,加關稅能讓制造業重新回流美國嗎?
當然能。資本都是逐利的,只要關稅高到超過了當地的比較優勢,比如中國和墨西哥廉價的勞動力、加拿大便宜的土地和能源,生產線就會搬回美國,而且川普一直還在給政策。
之所以這幾年不見成效,是因為制造業是重資產行業,不像研發和數據中心,轉移需要時間,比如建一座鋼鐵廠可能需要4年、造船廠7年,因此,要到20年代末才會大規模見到效果。
著重分析一下中國。目前,我國產業工人的平均月薪約8500元(約1176美元),美國5500美元,只有對方的2成,再加上40%的關稅,也只有3成,這點子成本提升完全不足以激勵美資回國。
但卻足以讓它們轉移到更低關稅的國家,就看川普的對等關稅會放過誰,越南其實是最佳選擇,只是還差一個投名狀。
別看口號喊得震天響,其實美國仍舊不歡迎低端制造,它們要的是半導體、機器人和醫療器械,而不是紡織、玩具和家具,心高氣傲的美國人,怎么可能在流水線上再站12個小時呢?
因此,更準確說,川普只是希望制造業從中國流出,并且借由高技術的回流,重振美國高端制造業,前者才是第一目的。就好像美國已經是世界霸主了,還要怎么偉大。
無論如何,本輪全球化算是徹底終結了,叢林法則又將重新主宰世界,以后黑天鵝便是常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