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8日,為深化中韓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傳遞和平發展理念,由韓國聯合國和平模范委員會與中華瑰寶精品展組委會聯合主辦的“琴韻繪和平 藝術滿乾坤”中韓民間藝術家交流展演活動于近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拉開帷幕。作為活動核心環節,“中華瑰寶--當代名琴韓國展”暨古琴專場音樂會(首爾站)特邀中國百年制琴世家--湯氏古琴攜傳世名琴參展,并于音樂會中演繹千年琴音,以古琴藝術為紐帶,搭建起中韓兩國文化互鑒的橋梁。
作為中國古琴藝術的代表,開封市級非遺湯氏古琴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開封市工藝美術學會青年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湯紅偉攜湯氏古琴五代傳承的工藝美術斫琴技藝驚艷亮相,其展品《混沌》《焦葉》等七張復刻唐宋名琴與現代創新之作,在"中華瑰寶--當代名琴韓國展"中引發國際藝術界高度關注。湯氏古琴其斫琴技藝傳承逾百年,以“清、和、淡、雅”的琴音特質與精益求精的工藝享譽海內外。
當晚的古琴專場音樂會將活動推向高潮。中國古琴非遺傳承人趙艷春與韓國國樂演奏家金孝珍攜手演繹了《大胡笳》《平沙落雁》等經典曲目。當焦葉古琴的醇厚音色與伽倻琴的清越之音交織回蕩,現場觀眾沉浸在"和而不同"的東方美學意境中。
古琴的悠遠之音與韓國傳統樂器伽倻琴、玄琴的對話,詮釋了“和而不同”的東方美學,引發觀眾強烈共鳴。湯紅偉老師表示:“古琴不僅是樂器,更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載體。此次與韓國藝術家合作,既是藝術的碰撞,更是和平理念的共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類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形成了“七弦琴”的名稱?。古琴在周朝時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在民間廣泛使用,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樂器?。
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琴藝術不僅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還在國際上享有盛譽。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次活動以“琴棋書畫攝影”多維藝術形式為載體,吸引了中韓逾百位藝術家參與。除古琴展演外,現場還設立“中韓和平藝術貢獻獎”,表彰為促進兩國文化交流與和平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機構及個人。
在同期舉辦的"中韓和平藝術貢獻獎"頒獎典禮上,湯氏古琴傳承人湯紅偉因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突出貢獻,榮獲"文化傳承特別榮譽獎"。
韓國聯合國和平模范委員會主席樸在賢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本次活動“藝術無國界,古琴的千年琴音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邃,更見證了中韓民心的相通。"湯氏古琴的參與,讓古琴這種藝術對話超越了國界,為世界和平事業注入了文化力量。"
本次韓國之行,湯氏古琴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生命力,更以藝術外交的獨特方式,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貢獻了文化力量。正如湯紅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古琴的七根弦,既是五音十二律的載體,更是連接世界的琴弦。我們愿以琴為媒,讓和平之音回蕩在地球的每個角落。"
本次活動中,湯氏古琴精選《混沌》《焦葉》《松石間意》等數張復刻歷代名琴及當代創新之作參展,展現中國古琴藝術“守正創新”的深厚底蘊。展品不僅還原了唐宋名琴的形制與音韻,更融合現代聲學技術,彰顯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審美的交融。
據了解,湯氏古琴自清末創立以來,已傳承五代130余年,始終秉持“以琴載道”的家學理念,致力于古琴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創新。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首都博物館等、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機構收藏,并多次作為"國禮"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和平之聲的文化名片。此次韓國之行,湯氏古琴不僅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化出海,更探索出傳統工藝美術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創新發展路徑。
供稿:開封市工藝美術學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