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3月,一個機器人行業里意想不到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朱嘯虎,就是那個曾經押中滴滴、餓了么、ofo的投資人,公開宣布密集出售機器人公司股份,全面撤離具身智能賽道。
2、說實話,我看到這消息也很震驚。你想想看,風口正勁、資本熱潮、媒體狂歡,所有人都在喊這是AI人形機器人大爆發的前夜。但他卻選擇退出。
3、更讓我目瞪口呆的是,緊接著有機器人公司CEO直接在朋友圈點名怒懟:“你不配持有宇樹股份!”
4、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這樣?他們倆到底誰說的對?
5、我始終相信技術的力量,也尊重每一位為未來奔跑的創業者。今天,不煽風,也不滅火,只想把當下機器人行業中的熱與冷、希望與隱憂,一起講清楚。
6、還記得幾年前嗎?要做出一個能自主行走、跳躍、平衡的機器人,需要整整一支跨學科團隊,幾個月甚至幾年打磨。而如今,隨著AI大模型、仿真平臺、強化學習工具鏈的進化,這些“高難度動作”已經變成了“模板式實現”。
7、說白了,你現在可以在開源平臺上調個模型、導入現成環境,再加幾個調參技巧,一只機器人就能“翻筋斗”,甚至打拳、倒立、踢腿。
8、聽起來很厲害對吧?確實。但你有沒有想過,正因如此,這些“能翻跟頭”的機器人,不再意味著真正的系統能力。
9、這是技術普惠的成果,也是一種“判別模糊”的開端。投資人看不出團隊能力深淺,用戶誤以為產品已高度成熟,媒體以為每個demo都代表一項突破。
10、視覺沖擊蓋住了系統復雜度,這一切讓人興奮,也讓人迷茫。技術降門檻是大勢所趨,但判斷標準不能同步下滑。
11、一個好看的機器人視頻,比十頁BP更容易打動人。這是今天社交傳播邏輯帶來的后果。
12、媒體變得更感性,傳播變得更即時,評判標準變得更短期。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敘事方式變了。
13、你有沒有注意到,誰能做出視頻,誰就像掌握了行業話語權;誰不發聲,就容易被誤解為“沒有進展”;demo變成了“義務動作”,哪怕內功未成,也得先上場跳一段。
14、坦白講,我看到很多創業團隊的首要KPI,不是性能提升,而是“月更視頻”、“周上榜”。
15、視覺沖擊是必要的,但它無法代替結構突破。一個行業如果從“比技術”轉變成“比表演”,風險就開始積累。
16、回顧過去半年,你一定也看到了,機器人頻繁登上大眾視野:春晚舞臺,機器人和演員同臺共舞;各大商場,機器人在中庭打拳引圍觀;公司發布會,機器人“走紅毯”,甚至握手寒暄。
17、但老實說,這些場合中,“炫技”遠大于“實用”。這就像在iPhone誕生前,所有智能手機的宣傳點是“滑蓋”“旋轉”“變形”,功能炫酷,卻缺乏剛需。
18、機器人行業也面臨這個挑戰。好看,不等于好賣;演示,不等于落地。
19、技術演出之后,必須進入場景,才能撐起真實的商業價值。否則就會陷入一個困境:越來越多資金進入,項目估值越抬越高,但沒人能給出真正的營收模型。
20、目前來看,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場景是工業搬運、巡檢、安保、科研教育平臺、零售引導等。但每一個都面臨不同挑戰。
21、 工 業搬運方面,機器人的成本、可靠性與效率還難以替代成熟AGV。 零售陪護領域缺乏用戶粘性,無法變現復購。 教育科研雖然能賣設備,但只能當成平臺,不是“通用產品”。 目前的狀態是:“試點很多,閉環很少”。
22、這不是創業者的問題,而是行業階段尚未成熟。所有的行業都需要經歷“找到第一個確定性場景”的階段。
23、電商是“圖書先行”,新能源車是“B端先突破”,短視頻是“UGC先試爆點”。人形機器人也一樣,真正的拐點一定是那個“用得起、用得穩、用得久”的場景跑通了。
24、你可能覺得創業者在“裝”,在“演”,在“騙融資”。但我告訴你,如果你真去和他們聊,會發現他們比誰都清醒。
25、他們知道技術壁壘、知道系統挑戰、知道商業落地的不確定性。他們每天要同時面對投資人問“你們什么時候能營收”,媒體問“你們什么時候能產品化”,員工問“你們什么時候能發工資”。
26、他們背后沒有保護傘,前面沒有腳印,他們只能咬牙沖。有個創業者告訴我:“我們今天講故事,不是想吹牛,是為了留在賽道上等那個機會。”理解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完美,而是因為他們很難。
27、“在分歧時進入,在共識時退出。”這是朱嘯虎一直堅持的投資哲學。當所有人都在進入機器人賽道時,他選擇了離開。從他的角度看,當市場形成共識,資金蜂擁而入時,正是價值高估、泡沫開始形成的時刻。這或許解釋了他為何在風口最熱時選擇清倉離場。
28、技術是慢變量,資本是快變量。技術靠實驗、試錯、長期積累;資本靠回報、規模、周期壓縮。當資本試圖用“快錢邏輯”來推動“慢產業節奏”,就會形成撕裂感。
29、于是我們看到,創業公司三個月出原型,六個月連融三輪,一年要去IPO敲鐘……這種節奏,已經不是“加速”,而是“失速”。
30、真正改變行業的節點,從來都很安靜。不是在發布會,不是在朋友圈,而是在某個實驗室某次部署后,客戶說:“這個機器人不錯,我愿意再買5臺。”那一刻,商業模型成立,閉環形成,行業起飛。
31、未來不屬于熱鬧,而屬于沉默的堅持。這不是唱衰,而是提醒:在熱情之外,更需要冷靜;在信仰之外,更需要理性。讓我們為那些堅持在慢坡上跑步的創業者,點個贊。
32、他們沒有“站上風口”,但他們在“走向未來”。
P.S.
在人工智能的領域里,每天都在發生著大量的變化。
這種劇烈的變化,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迷茫和焦慮。
這么多的工具,我到底該用哪個? 我是不是應該找個地方,專門去學一學? 都說要擁抱人工智能,但到底要怎么擁抱? 浪潮之下,企業又該如何適應、調整,甚至轉型? ……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你所關心的,有關人工智能的問題,為你呈上一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商業大片”,幫助你理解正在發生的劇變,找到未來的潛在機會。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現在,請允許我誠摯地邀請你,共赴這部商業大片。
點擊下方購票鏈接,就可以了解到更加詳細的票務信息。現在搶先購買,或是組團前來,還可以享受到更低的“早鳥價”。
我相信,真實的商業世界,就像電影一樣精彩。 不。 真實的商業世界,比電影更加精彩。
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微軟與網景關于瀏覽器的恩怨情仇
https://bbs.huaweicloud.com/blogs/318369
作者/ 劉潤/ 二蔓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54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