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誠旗下長和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消息,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3月20日,長和發布2024年業績報告,試圖用一組數據為自己的行為“正名”。這組數據真能讓李嘉誠“洗白”嗎?咱們一起來看看。
長和2024年的成績單顯示,總收入約4766.82億港元,同比增長3.28%,股東應占凈利潤約170.88億港元,同比減少27.29%。其中,港口及相關服務收入約452.82億港元,僅占集團總營收的9%,在長和的五大業務板塊中墊底。從數據看,港口業務似乎真的成了“拖油瓶”。李嘉誠團隊也借此宣稱,出售港口只是單純的商業決策,旨在優化資產結構,提升整體盈利能力。
李嘉誠(資料圖)
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咱們來分析分析。先看價格,巴拿馬港口13倍EBITDA的估值,遠低于2015年中資收購同類資產的26倍估值,也低于當前國際港口資產平均18-20倍的行業水平。這意味著,長和主動放棄了至少10%的資產溢價。明明能賣個好價錢,卻選擇低價拋售,這符合商業邏輯嗎?
再看交易程序。這次交易中,貝萊德集團未參與競標就獲得了“獨家”談判權,這與國際重大資產交易慣例相悖。要知道,2015年長和向中資財團兜售股權時,可是堅持全球招標流程的。同樣是賣資產,為何標準不同?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其中有貓膩。
從戰略角度看,港口業務的EBITDA利潤率遠超長和集團電信、零售等板塊的利潤率,年均18億美元現金流占集團自由現金流的23%。這么優質的資產,說賣就賣,拋售后可能導致長和評級下調,穆迪已將該交易列為“信用負面事件”。長和這是在自毀長城嗎?
巴拿馬港口(資料圖)
更關鍵的是,這次交易的政治敏感度極高。交易標的包含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這可是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全球6%的海運貿易經此通行,中國商船貨運量占比達21%,是中國與拉美、加勒比地區貿易的核心要道。美國視巴拿馬運河為“戰略咽喉”,特朗普上臺后更是揚言要“收回”運河。在這種背景下,李嘉誠把港口賣給美國財團,很難不讓人質疑他的動機。
面對輿論的質疑,李嘉誠團隊顯然低估了這場爭議的影響力。財報發布后,長和股價持續下挫,11個交易日市值蒸發323.6億港元。和黃醫藥股價單日暴跌8%,長實集團市值縮水超百億。曾經的“李家王朝”,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巴拿馬港口(資料圖)
此外,長和的業務結構也存在隱憂。零售業務依賴東盟市場增長,歐洲電訊業務受地緣政治影響利潤下滑,基建板塊增速放緩。過度依賴海外市場,讓長和在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變得異常脆弱。這次出售港口,看似是為了緩解財務壓力,實則可能讓長和陷入更大的困境。
距離李嘉誠交割巴拿馬港口僅剩7天時間,中方已在就此事件進行調查,試圖阻止這起交易。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嘉誠需要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在“在商言商”,還是在損害國家利益。畢竟,在中美貿易戰升級的背景下,任何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交易,都不再是單純的商業選擇。
李嘉誠若想真正“洗白”,僅憑一組數據遠遠不夠。他需要向公眾解釋清楚,為何在眾多潛在買家,尤其是內地央企愿意接手的情況下,執意將港口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他還需要考慮,如何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兼顧國家戰略安全和民族大義。否則,等待他的,可能不僅是市場的懲罰,更是歷史的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