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網財經報道,3月13日,西非內陸國家尼日爾首都尼亞美陷入一場能源震蕩。軍政府領導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亞尼簽署緊急政令,要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津德爾煉油廠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國籍高管在48小時內離境,并查封煉油廠賬戶。同日,尼日爾旅游部以“歧視性經營”為由,吊銷了中資陽光國際酒店的營業執照。
煉油廠(資料圖)
在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大趨勢下,國際合作本應是互利共贏的好事。可最近尼日爾軍政府對中國投資項目的一系列無理操作,卻讓我們感覺到無奈,不知道他們這樣做是想干些什么,尼日爾在非洲大陸中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窮得叮當響,是世界上科技變化最慢的國家之一。當年,中石油就跑到這地方搞投資,一待就是 22 年。那環境,地面溫度能飆到 50 多攝氏度還有很多的傳染病,各種設施幾乎為零,交通、通信啥都不行。
從2003年開始,中企就深度參與尼日爾能源開發,在最艱難、最不被看好的時期,中國人扛著鉆井設備、頂著沙漠高溫,在尼日爾這片沙土地上找油、探井、建廠。中石油投資建設的津德爾煉油廠、尼日爾-貝寧輸油管道,幾乎構成了該國現代能源體系的骨架。從上游勘探到中游運輸、再到下游煉化,中國提供的不只是資金和設備,更是一整套技術和管理體系。這套體系不僅讓尼日爾成為了石油出口國,也直接拉動了當地GDP的增長,為民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這事得從去年7月說起,軍政府奪權后,國庫窮得見底,求著中石油簽了4億美元救命貸款。結果今年3月還款日到了,他們反手掏出《勞動法》,說中國高管工資超標。合同里白紙黑字的薪資標準,突然就成了罪狀?更離譜的是,他們凍結中石油控股的津德爾煉油廠賬戶,吊銷中國酒店執照,這哪是執法,分明是明搶!要知道當年簽合同時,軍政府高層還拍胸脯保證"中尼合作牢不可破",如今翻臉速度比撒哈拉沙塵暴還快。
中國在非投資(資料圖)
盡管中石油官方暫未正式置評,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董秀成批評此為“變相勒索”。數據顯示,2023年西非政變國家對華債務違約率達47%,遠超非洲均值。此次事件暴露中國在非投資面臨政權更迭、資源綁架等系統性風險,鈾礦供應(占中國進口12%)、石油資產安全等問題亟待破局。目前,國際評級機構警告尼日爾或面臨外資撤離的多米諾效應。中國學界呼吁調整海外策略,包括強化非官方安保力量、探索“資源-安全”聯動機制,以應對非洲地緣政治新變局。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尼貿易額約6.7億美元,94%為原油進口。尼日爾軍政府則宣稱要“審查所有不平等條約”。法國《世界報》分析認為,俄方可能試圖介入石油出口,但缺乏相應技術和資金支持。此事件暴露出三個關鍵風險點:1. 政權更迭風險:非洲薩赫勒地帶2010年以來已發生9次政變;2. 債務鏈脆弱性: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2024年到期債務達1400億美元;3. 大國代理人沖突。
尼日爾民眾(資料圖)
尼日爾石油從開采到運輸都離不開中石油的參與,軍政府沒有獨立維持整個石油出口體系的能力。至于像鈾礦一樣,尋找其他合作伙伴恢復運行,更是無從談起。軍政府現在不太可能與美法恢復合作,重新迎回兩國軍隊,俄羅斯雖有能力幫忙,可礙于中俄關系,俄方不太可能接這個“燙手山芋”。這場博弈最終或將以軍政府權衡利弊后的妥協收場,畢竟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務實合作遠比政治姿態更能保障國家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