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jiān),深耕母嬰行業(yè)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AI人工智能的風,終究還是吹到了普通人身邊。
北京的家長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了,從今年秋天開始,中小學都要新增一門叫“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課。
這里不過多贅述什么是通識教育,一句話概括大概就是:
以往作為工具屬性的技能也許都會被AI替代,甚至做的要比人更好。未來的人才需要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利用AI這個工具,結合各行各業(yè)去搞革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以我身邊的互聯(lián)網(wǎng)為例,如果說以前研發(fā)崗負責寫代碼(碼農(nóng)),現(xiàn)在只需要在AI產(chǎn)品上輸入指令,就能提供給你想要的全部代碼。
在這種“技術革命”面前,代碼怎么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寫什么?你希望運行一個什么樣的程序?能解決什么問題?帶來什么收益?
今天這篇文章不是要和大家聊聊怎么讓孩子接觸人工智能,這種看上去遙遠且抽象的問題,相反是我在了解“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想要分享一下,我們每天都逃不過的“輔導作業(yè)”的底層邏輯。
學霸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
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小學5年級時,我的發(fā)小鄰居在數(shù)學課上一直逼問數(shù)學老師關于分數(shù)的除法問題,直到認為他是在擾亂課堂,讓他去外面罰站結束。
類似于:
3/4 ÷ 2/5的計算公式為什么是 3/4 × 5/2
當我們所有人都在死記硬背這個公式法則的時候,他卻在和老師死磕:為什么要把被除數(shù)的分子分母倒過來變乘法?
小時候的我和其他大部分人都完全不能理解,老師也只把他的問題當做 “鉆牛角尖” 。
很多年過去,當我在工作中面對的大量數(shù)據(jù),并且要從中找到問題所在和業(yè)務增長點時,腦海中就突然回憶起他和老師叫板的畫面,感嘆到:
原來從小學的時候他就是用搞懂底層邏輯的方式來學習的。
這個問題在糖球小學時輔導分數(shù)計算時才找到答案,當時他提的問題,其實很好解釋:
(如果孩子還沒學到這步的姐妹,可能要回憶一下了)
這其實是一個孰能生巧的過程,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省去中間的推理過程,進而記住那個標準技巧。
這么看,當時老師的授課邏輯省略了這個看起來很重要的推理過程,把重點放在了死記硬背數(shù)學公式上。
可能也是憑著這股刨根問底的勁頭,他在數(shù)學和電氣化專業(yè)上一路讀到美國的博士,現(xiàn)在拿著高薪在谷歌任職。
而我,雖然小學時成績比我的發(fā)小要好,但也僅限于小學和初二之前。
到了真正要靠理解力和思維力,尤其是引入了物理化學后,父母也沒有能力再輔導我功課時,學習開始變得吃力很多。
了解自己的孩子,越早越好
如果你也在輔導作業(yè)的過程中,氣到血壓飆升,有一個判斷方法了解孩子到底是粗心不認真,還是壓根就不會:
看看孩子是不是在死記硬背,是不是明明已經(jīng)非常努力但是學習成績?nèi)匀徊焕硐耄?/strong>
剛開始學習小數(shù)和分數(shù)概念時,有一段時間糖球的錯誤率很高,每次輔導他數(shù)學的時候,問他答案總是支支吾吾地猜。
我問了他2個問題:
1、2/5和0.1有什么關系
2、4/5大于1還是小于1?
他的回答:
1、不知道
2、大于1
他回答大于1是因為之前有一次我跟他說,4/5的意思就是,5個西瓜里,你拿走了4個......
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糖球并不是真正理解數(shù)字背后真正的數(shù)學含義,再繼續(xù)糾結于題目本身,只會讓我倆兩敗俱傷。
于是我花了大概兩個星期的時間。用掉好幾個西瓜和藍莓來幫助他理解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真正“數(shù)量”含義。
學習一定是痛苦的,逆人性的,如果語文和英語可能還有些閱讀的興趣在內(nèi),那在不了解數(shù)學之美的狀態(tài)下學習,一定是痛上加痛。
后來發(fā)現(xiàn)蒙氏教具
有任何你需要的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
邏輯是一切思考的基礎
糖球今年初一,我也和其他幾個高年級娃的爸媽聊過。
很多都覺得,孩子小學時的學習成績不代表以后初高中的水平,小學時還能輔導功課,到了初高中,就只能靠孩子自己。
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和思維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放長遠來看,它是比知識更加本質的能力,是學習所有學科知識的底層能力。
學霸的經(jīng)驗之所以不適用“學渣”,就是因為他們天然地就能從1聯(lián)想到5,而非天賦性選手可能在一步一步指導下,才能聯(lián)想到2。
我不是一個從小在學習上就天賦型的選手,高中后才迎來所謂的“開竅”。最直觀地感受是,我明明沒有以前那么認真,甚至只用了原來一半的學習時間,就從全年級100多名,進到了前20名。
當然,每個孩子都是不同地個體,需要真正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去對癥下藥。
如果你也在輔導作業(yè)地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對牛彈琴”的時刻,不妨去試著了解下,如果只是因為粗心、或者不熟練的出錯都還好。
要是因為這個知識點孩子就沒理解,不妨先對這道題和試卷按下暫停鍵,追根溯源,讓他理解。
不然再多的生氣、嘶吼,除了影響母子關系和孩子的學習心態(tài),都是沒用的。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chuàng)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fā)支持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