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個港口,承載著亞洲12%的集裝箱吞吐量,每年貨物處理價值高達2.3萬億美元。李嘉誠正準備完成這筆堪稱歷史性的交易,從中套現離場。
不過,3月28日,事情突然生變,交易被叫停。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在商界縱橫數十年的巨頭,在最后時刻選擇了急剎車?
原本定于2025年4月2日,李嘉誠旗下的公司與貝萊德集團將正式簽署協議,出售這43個港口。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切突然停止,交易被緊急擱置。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動,使得這位以“快、準、狠”聞名的商業大佬瞬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長和系的股價也像坐上了過山車,先是猛漲21.86%,隨后又迅速下跌,市值蒸發數百億港元。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商業交易,更是一場復雜的博弈。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李嘉誠在看似穩操勝券的時候按下了“暫停鍵”?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和政治暗流呢?
這43個港口可不是一般的資產,它們掌控著亞洲12%的集裝箱吞吐量,扼守馬六甲海峽、南海等關鍵航道,堪稱真正的“海上命門”。
這些港口每年處理的貨物價值超過2.3萬億美元,相當于日本全年GDP的四成。
比如新加坡巴西班讓碼頭和馬來西亞巴生西港這樣的樞紐港口,其吞吐量更是驚人。僅巴生西港在2024年的集裝箱吞吐量就超過了1360萬標箱。
如此重要的戰略資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嘉誠選擇在此時出售,顯然經過深思熟慮。
根據協議,有一個145天的重新議價期限,截止日期為7月23日。
這個簡單的條款其實是李嘉誠的“緩兵之計”。紅海危機爆發后,歐亞航線運費飆升了300%,RCEP自貿區的全面落地也讓東盟貨物吞吐量年增15%。這些因素都將提升港口資產的價值。
時間成了李嘉誠手中最大的王牌,每拖延一天,都可能帶來數億元的溢價。
此外,俄烏戰爭重塑了全球能源航線,北歐港口價值下滑,亞洲港口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這也為李嘉誠的策略增加了分量。
而交易的另一方——貝萊德集團,則顯得有些被動。
其基礎設施基金存在47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急需完成資產配置。
李嘉誠的拖延戰術,讓貝萊德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在資本市場風起云涌的同時,另一場“隱秘之戰”也在悄然展開。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的表態,將這筆交易推向了監管的風口浪尖。
“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這看似平淡的回應,實則字字千鈞,暗示著官方層面的介入。
針對港口這類戰略性資產的反壟斷審查,其力度和影響不容小覷。
與此同時,輿論的壓力也開始顯現。香港媒體的強烈批評,把李嘉誠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賣港求榮”、“喪權辱國”等言論直指交易背后的國家利益和民族情感。
市場對這些負面信息做出了反應,李氏家族企業的市值大幅縮水。
面對監管和輿論的雙重壓力,李嘉誠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事。
這不是李嘉誠第一次應對監管壓力,但這次的情況顯然有所不同。
這43個港口不僅涉及商業利益,更關乎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
中遠海運成功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案例,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如果這些港口能夠由國家掌控,將有助于鞏固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戰略地位。
除了外部壓力,李嘉誠還面臨著來自合同本身的潛在風險。
協議規定,若7月23日仍未簽約,李嘉誠需支付交易價20%的違約金,高達210億港元。
這筆巨額罰金相當于長江實業2023年凈利潤的83%。
此外,違約金以美元結算,在美聯儲加息周期下,港元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進一步加大了李嘉誠的損失。黑石集團收購澳洲物流巨頭失敗的案例也為他敲響了警鐘。
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李嘉誠并非沒有出路。
國資接手或許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目前中國已持有38個海外港口,并通過“港口+園區”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如果國資能夠接手這43個港口,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中國的全球物流網絡,還能有效降低航運成本。
更重要的是,《反外國制裁法》賦予了中國凍結美資資產的權利,這對貝萊德來說無疑是一種潛在威懾。
那么大家怎么看?李嘉誠的“暫停”,是戰略性撤退還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
這場涉及千億資產、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的大棋局,最終會走向何方?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觀點!
信息來源:終于出手了!官方將審查港口交易,李嘉誠暫停與美國簽約——簡易財經2025-03-28最新:李嘉誠賣港口交易暫緩——東南早報2025-03-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