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內容均來源于可靠渠道,具體來源詳見文末。
2025年,香港老牌商業巨頭長和集團計劃出售旗下包含巴拿馬港口在內的海外港口業務。
這筆高達190億美元的交易迅速成為輿論焦點,各方力量紛紛介入,讓這起原本看似簡單的買賣變得復雜起來。
在多方干預下,這項幾乎已經敲定的交易居然在最后關頭被叫停,這一結果引發了國人的熱烈討論,官方機構也公開表態。這一次,李嘉誠是否真的要低頭認輸?
交易引發輿論震動
按照當前國際標準,一艘船通過運河需要支付五十八萬多美元的通行費。這樣一個戰略要地如果落入美國資本手中,其背后的意義可就深遠了。
消息傳出后,不少人開始擔憂,這不僅僅是商業行為,一旦關鍵港口被他人掌控,貿易航線的安全是否會受到影響?這可不是小事,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
消息一經發布,香港媒體便迅速反應,《星島頭條》爆料稱,港府是在事前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才得知這筆交易,并立即與長和集團取得聯系。
這一點頗為耐人尋味,意外得知說明事情可能有些倉促,或者至少在前期溝通上存在不足。
《大公報》更是接連發表評論,直接質疑這筆交易是否會對國家利益造成損害,這一提問將事件提升至政治層面,隨后中央媒體也開始發聲。
資本市場對這一消息極為敏感,消息一出,長和集團的股價立刻下跌,短短十幾天內市值蒸發了323億港元,原定的業績發布會也被迫取消。
資本市場的反應非常直接且強烈,而股價暴跌的背后反映出市場對戰略資產流失的擔憂,以及對這筆交易的普遍抵觸情緒。
各方勢力的博弈
隨著輿論愈演愈烈,各方都不得不打破沉默。香港特首李家超公開回應,表示社會對此高度關注,港府也非常重視,任何交易都必須依法依規進行。
這番話既回應了公眾關切,又保留了一定余地,充分體現了港府一貫謹慎的態度。
中國外交部也作出表態,雖然發言人表示具體情況需咨詢主管部門,但強調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脅迫。外交部的聲明雖較為委婉,但其中傳遞的信號卻十分明確。
更重磅的是,市場監管總局直接介入,啟動審查程序,商務部則通過內部渠道發出風險提示。這是監管部門打出的一套組合拳,動作迅速且力度空前。
要知道,一般的并購審查流程較長,但這次市場監管總局在交易尚未正式申報時就主動介入,并直接援引法律啟動審查。
這樣的架勢顯然已超越普通商業交易的范疇,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長和集團的態度也逐漸發生微妙變化。
原本定于4月2日簽約的消息突然被擱置,長和集團通過《南華早報》透露,下周不會簽約,4月2日并非最終期限,交易細節尚未完全敲定。
這顯然是想給這場風波“降溫”,緩解輿論和監管帶來的壓力。畢竟在這種風口浪尖上強行推進,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德國《明鏡周刊》評論稱,在大國博弈中尋求平衡,最終可能會陷入深淵。
這番言論雖略顯悲觀,但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潛在風險的擔憂。巴拿馬政府隨即表態,強調運河主權不容談判,態度異常強硬。
更有意思的是,中共代表團訪問巴拿馬之后,巴方立場似乎更加堅定。這其中是否另有隱情,只能留給讀者自行揣測。
交易暫停背后的邏輯
為什么長和集團的港口交易會突然踩下剎車?表面上看是暫緩簽約,但實際上背后必定有更深的原因。
最關鍵的一點無疑是國家安全審查。此次監管部門重點審查三個方面:市場競爭、技術外流以及關鍵基礎設施控制權的變更。
特別是在技術外流方面,本次審查首次將港口自動化操作系統和物流大數據平臺等軟資產納入評估范圍。
這表明,在新的形勢下,國家安全的概念內涵已大大擴展。過去更多關注的是看得見的硬資產,如今像數據和技術這樣的無形資產也已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畢竟在數字化時代,數據和技術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港口本身。從商業角度看,這筆交易的價格也值得商榷。有人質疑這是否屬于低價拋售?
要知道,2015年長和集團曾計劃出售40%的港口股權,當時開價193億美元。如今出售80%的股權,價格僅為228億美元,單價縮水一半。
單從數字上看,這筆交易并不劃算。巴拿馬港口每年收入達49億美元,其估值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貝萊德愿意以溢價40%的價格收購,其背后的戰略意圖恐怕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說到這里,再談談李嘉誠家族。
眾所周知,李嘉誠家族七成資產布局在海外。此次出售港口套現228億美元,這筆資金流向何處?是否會轉入離岸信托?這些問題引發了諸多猜測。
有人諷刺說,這是否是以中國的命門為代價填補海外虧損?當然,這只是猜測,真相只有當事人清楚。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出售資產優化配置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此次出售的資產過于敏感重要,牽涉的利益盤根錯節,早已超出商業行為的范疇。
目前交易雖暫時擱置,但未來走向如何仍難以預測。交易可能終止,也可能重新談判,甚至最終獲得批準,每一種可能性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可以確定的是,這筆交易已不再是一樁單純的商業買賣,而是演變成了一場復雜的政治經濟事件,牽動著各方神經。
從出口管制開始的新常態
長和港口交易風波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它凸顯了大國競爭下的新常態,也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體現。
這一事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之前中國對鎵、鍺等關鍵物項實施的出口管制,兩者背后的邏輯如出一轍——旨在反擊美國的貿易霸凌,保護自身經濟利益。
針對此次港口交易的多次發聲,正是為了防止戰略資產落入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境外勢力之手。
這兩件事情表面上看似無關,但內在邏輯一致: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已不再是被動挨打的角色。
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地捍衛自身利益,面對外部侵犯,中國人選擇挺身而出,果斷反擊。
結語
長和港口交易雖暫時擱置,但風波遠未平息。無論這筆交易最終走向如何,資本可以交易,但國門永不拍賣的底線絕不容許破壞。
文章信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3-28:港媒:香港長和集團賣港口計劃暫緩,下周不會簽約
金融界 2024-12-04:出口管制禁止對美出口,戰略金屬地位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