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牛得草)
牛得草是家喻戶曉的豫劇表演藝術家,是豫劇丑角“牛派”藝術的創始人,主演的《卷席筒》《七品芝麻官》《三不愿意》《拾女婿》《張古董借妻》等豫劇作品,堪稱經典。
牛得草的唱腔詼諧幽默,表演夸張滑稽,飾演的“官丑”尤稱一絕。
1979年,牛得草主演的豫劇電影《七品芝麻官》公映后蜚聲海內外,其中的臺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膾炙人口。
身為豫劇大家,牛得草對自己要求尤為嚴苛,他表演失誤主動受罰,這是怎么回事?
牛得草的妻子謝愛琴,兒子小牛得草也是豫劇名家,特殊年代里牛得草遭受迫害,妻子不離不棄,與他風雨同舟……
01
(牛得草的故鄉,千年文化古鎮洧川鎮)
牛得草原名牛俊國、牛玉林,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洧(wěi)川鎮東門里,父母都是農民。
牛得草上面有3個哥哥1個姐姐,父親牛長發長年給地主做長工、打短工。由于家里孩子多,一家人經常挨餓。
牛得草出生時地主上門逼債,父親遠走他鄉扛活還債,過年都沒有回家。母親帶著6個孩子,除夕之夜在家喝稀粥,由于營養不良,牛得草瘦成了皮包骨。
1934年,牛得草的家鄉發大水,家里的3間茅草屋被沖垮了,幸虧母親抱著牛得草及時逃了出來,才沒有被洪水卷走。
1937年,牛得草剛4歲,父親突發疾病離世。隨后他的3個哥哥都被抓壯丁了,姐姐為了活下去,小小年紀就嫁到了外地,好端端的家四分五裂,骨肉分離。
從此,牛得草跟著母親去逃荒要飯。在開封城郊,牛得草的母親給一個大戶人家當傭人。主人每餐給牛母一碗飯,她分一半給牛得草吃,母子倆艱難地活了下來。
1939年,牛得草進入洧川縣孤兒院讀書,這里包吃包住,還有老師教文化課,他感覺自己進了天堂。
然而因時局動蕩,1943年孤兒院解散了,牛得草再次跟著母親去流浪乞討。
那時很多貧困人家的孩子去戲班學唱豫劇,牛得草不忍加重母親的負擔,提出去學戲。
在舊社會,唱戲的社會地位最低下,但牛母為了給兒子找一條活路,忍痛將他送到一個草臺戲班。
戲班里有個專演丑角的演員叫李小需,他演的丑角急公好義,愛打抱不平,是“面丑心不丑”的正面角色。
牛得草從小流浪,飽受欺凌,主動提出跟李小需學丑角,在戲里為民做主。
牛得草(前三)劇照
戲班里很多孩子不愛學丑角,只有那些長得丑或嗓子不好的被迫學丑角。而牛得草長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是唱小生的材料。他主動要求學丑角,讓李小需格外激動,他將畢生所學全部教給了牛得草。
牛得草跟著李小需學了兩年丑角,因為連年戰亂,戲班子辦不下去了。快70歲的李小需因饑餓和貧窮病倒了,走投無路之際,老板只得將戲班解散了,大家各奔東西。
由于無錢醫治,李小需病情惡化,奄奄一息。臨終前,他老淚縱橫地對牛得草說:師父拜托你一件事,《唐知縣審誥命》是咱丑行的看家戲,我能力有限,沒能將這個戲接下來,被老生行奪走了,你長大后要將這個戲奪回來。
牛得草含淚承諾:我一定給丑行爭氣,將《唐知縣審誥命》奪回來。兩天后李小需離世,牛得草與幾個師兄弟湊錢,含淚將師父掩埋了。
02
為了活下去,牛得草又進了開封大舞臺劇場演出。這時牛得草已能夠登臺唱戲了,在《轅門斬子》《柜中緣》等傳統豫劇中扮演丑角,他不僅能夠養活自己,還能讓母親有半口飯吃。
1948年3月,開封和平劇社來了一名名丑,名叫高興旺。他此前也跟李小需學過戲,是牛得草的師兄,牛得草登門向他求教,高興旺毫無保留。
高興旺(1917年-1983年)
那時高興旺雖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卻一貧如洗,連一雙戲靴都買不起,腳上的戲靴破爛不堪了,還穿著演出。
牛得草省吃儉用,從舊貨市場上買了一雙舊靴子,供自己和高興旺輪流穿。
牛得草演出完后,就趕緊將靴子送到和平劇院,讓高興旺穿著演出。師兄弟共用一雙靴子,折射出兩人深厚的情誼。
1949年開封解放后,牛得草在一位清末秀才李春芳的幫助下,將藝名改為“牛得草”。此時,牛得草已進入和平劇社掛牌演出。
(牛得草早年唱片)
他這個藝名寫在豫劇《大賣藝》海報上,觀眾都覺得很新鮮,紛紛買票進場看。
牛得草自己出錢買票,請朋友和李春芳來看,他將最好的位置留給了李春芳。
牛得草虛心好學,先后向常香玉、馬金鳳、李憲彬等豫劇名家請教,全方位提升自己。
豫劇名家馬金鳳(1922年11月—2022年5月29日)與梅蘭芳合影
有了一定知名度后,牛得草一直沒有忘記師父李小需臨終前的囑托,一心想將《唐知縣審誥命》這出戲搶回來。
可當時這出戲幾乎失傳,很少有人演,牛得草對唱腔、劇情不了解,很是苦惱。
1952年10月,牛得草聽說洛陽有位老藝人在搭班演出《唐知縣審誥命》,便連夜坐火車從開封趕往洛陽。
這位老藝人搭班在洛陽大舞臺演出,牛得草到達洛陽時演出已經結束了。牛得草來到后臺,提出跟他學戲,老藝人不愿意,也不愿意再見面了。
(解放初期的洛陽)
牛得草便滯留在洛陽,跟劇院燒茶爐的老人套近乎,在他的引薦下,牛得草再次見到了那位老藝人。
牛得草講述了自己從幾百里外來學戲的原因,并哽咽講述師父的遺愿。這位老藝人被感動了,便將《唐知縣審誥命》的故事梗概講了一遍。
以后一連幾天,牛得草去劇院看老藝人演出,并把主要情節和唱腔記錄下來了。
離開洛陽時,牛得草說:我想把《唐知縣審誥命》這出戲整理出來,改成丑角戲。老藝人同意了。
(牛得草珍貴手稿)
回到開封后,牛得草一邊演出,一邊著手整理《唐知縣審誥命》。他只在孤兒院上過4年學,文化水平有限。
牛得草借助字典,將《唐知縣審誥命》的框架拿出來了。
1953年元旦,牛得草帶著《唐知縣審誥命》的初稿,到處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見。誰提出意見,牛得草只要覺得有道理,他就采納。
牛得草先后三易其稿,《唐知縣審誥命》的劇本才確定下來。隨后,他對主要角色進行服裝、動作、唱腔等方面的設計。
03
1953年4月8日,牛得草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在開封公演,一炮而紅。終于完成了師父的遺愿,牛得草熱淚盈眶。
觀眾喜歡舞臺上的黑臉包公,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執法如山的丑角唐成,戲院場場爆滿。
在開封市演了半個月后,牛得草又隨團去鄉下、外地演唱,所到之處廣受歡迎。
早在1952年,牛得草就結婚了,妻子是團里的女演員謝愛琴。她也是河南開封人,比牛得草小1歲,年輕時跟著豫劇“桑派”創始人桑振君學唱旦角。
(牛得草劇照)
牛得草在家創作《唐知縣審誥命》時,妻子給他煮餃子做宵夜,并與他一起探討角色。
1952年10月,相關部門治理黃河,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黃河工人文工團。1954年3月,牛得草與妻子等一批豫劇演員都被吸納進去。
1955年,牛得草夫婦在開封生下了兒子牛亞非。夫妻倆都是職業演員,經常去外地演出,孩子由兩邊母親輪流照顧。
1956年,黃河工人文工團在鄭州演出《唐知縣審誥命》,牛得草飾演“唐成”。該劇從河南演到山東、陜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劇組邊演邊改,牛得草塑造的唐成越發豐滿立體。
1957年1月,黃河工人文工團改名為黃河豫劇團。這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鶴壁市興建起來了,牛得草隨劇團來鶴壁演出,受到廣泛歡迎。
1958年2月,黃河豫劇團正式落戶鶴壁市,改名為鶴壁市豫劇團。牛得草和妻子是團里的骨干演員,一家人在鶴壁市定居。
牛得草除了擅長演《唐知縣審誥命》,他的拿手戲還有《卷席筒》《拾女婿》《做文章》等。
1959年10月1日,牛得草隨鶴壁市豫劇團進京演出,慶祝建國10周年。
牛得草演出了《唐知縣審誥命》《卷席筒》兩部大戲,引起轟動,他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京劇演員蕭長華以扮演京劇丑角著稱,在趙楓等人的介紹下,牛得草拜蕭長華為師。在蕭長華的指點下,牛得草將京劇丑角的表演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
經蕭長華引薦,牛得草認識了北京電影制片廠的著名演員、導演謝添。謝添向北影廠打報告,準備將《唐知縣審誥命》拍成豫劇電影。
廠領導研究后同意了,將《唐知縣審誥命》列入1964年第4季度的拍攝計劃。
謝添才華橫溢,也很熱心,對《唐知縣審誥命》的豫劇劇本提出了修改意見,牛得草又做了較大的改動。
謝添欣賞牛得草的表演風格,說外國有個喜劇演員叫卓別林,稱牛得草是“中國的卓別林”。
然而拍電影千頭萬緒,因種種原因,該片開機日期一拖再拖。
04
(牛得草劇照)
1966年5月特殊年代來臨,豫劇《唐知縣審誥命》受到批判,團里和外面的造反派給牛得草扣了9頂帽子,主要有“犯上作亂”“以小放大”等。
牛得草先是被批斗,關進牛棚,后來被送進監獄。命運的巨大反差,讓牛得草的情緒低落到極點,他兩次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然而想到妻子和兒女(牛得草夫婦后來又生了一個女兒),想到《唐知縣審誥命》還沒有拍成電影,牛得草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死。
謝愛琴受丈夫的牽連,也在單位遭批斗。造反派逼謝愛琴與牛得草離婚,她不與對方正面起沖突,綿里藏針:我們都有幾個孩子了,要是我離了婚,哪個男人會娶我?
(牛得草后臺化妝)
牛得草在監獄里被關了兩年后放出來了,他不甘心,覺得自己沒有罪,便打扮成種地的農民,背著一個舊袋子去北京告狀。
誰知他一返回鶴壁,又被造反派關進了牛棚。牛得草從牛棚出來后,又去北京告狀,結果又被關進牛棚。
為此牛得草沒少挨打,多次被打得鼻青臉腫。直到牛得草承諾不再去北京告狀了,他才從牛棚里被放出來,在團里拉大幕。
1974年6月,由于營養不良,加上心情郁悶,牛得草在團里給樣板戲拉大幕時,突然暈倒在舞臺上。同事將他送往醫院,牛得草因腦溢血,右半邊身子失去了知覺。
想到自己以后不能登臺演出了,牛得草經常在病床上流淚。1975年4月,時局有所好轉,鶴壁市豫劇團同意牛得草去鄭州治病,他住進了黃河醫院,妻子謝愛琴在醫院照顧他。
牛得草的右手失能,連筷子都拿不穩,然而他卻放不下《唐知縣審誥命》拍電影的事,開始躲在被窩里用左手修改劇本。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經典臺詞,就是牛得草在病床上加進劇本里的。
黃河醫院的多位醫生看過牛得草表演的豫劇,不僅沒有歧視他,反而盡心盡力為他治療。
(牛得草)
為了讓牛得草盡快好轉,在黃河醫院醫生的建議下,牛得草轉到河南省中醫院進行治療。半年后,牛得草的身體基本康復,回到鶴壁。
身邊人都稱牛得草創造了生命奇跡,牛得草卻歸功于妻子:要不是她支撐我,我不可能站起來了。
的確,牛得草一些同行遭受迫害后,不少配偶提出了離婚,這對另一半是巨大的打擊,為此有的自殺離世,有的身體每況愈下。謝愛琴的不離不棄,生死相依,是牛得草闖過特殊年代,戰勝偏癱的最大動力。
1976年特殊年代結束,謝添來到河南鶴壁,準備將《唐知縣審誥命》拍成電影。
(牛得草與謝添)
特殊年代里,謝添也遭受迫害,九死一生。如今兩位老友相見,見對方都活著,忍不住擁抱落淚。
根據新形式的需要,《唐知縣審誥命》的劇本又要重新修改。鶴壁相關部門相當重視,專門組織人員對《唐知縣審誥命》的劇本進行修改。
經過反復打磨,直到1979年春天,劇本才通過北影廠和相關部門的審查,同意開拍。
《唐知縣審誥命》的主要演員由鶴壁市豫劇團、河南省豫劇二團的演員構成,謝添擔任導演,牛得草飾演男一號“唐成”。
05
1979年7月,該片開拍,名字改為《七品芝麻官》。
1980年3月,《七品芝麻官》在全國公映,引發全民觀影。
1981年,《七品芝麻官》榮獲第4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牛得草因演活了“唐成”,紅遍全國。
該片被引進到蘇格蘭、法國等多個國家公映,同樣受到廣泛歡迎。
(牛得草領取百花獎)
電影《七品芝麻官》的轟動,又帶動了豫劇《七品芝麻官》的紅火。身為鶴壁市豫劇團副團長的牛得草,帶領鶴壁市豫劇團赴河北、山東、山西、新疆、湖北等地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此,鶴壁市人民政府特意獎勵給牛得草一套住房。因為牛得草,鶴壁市豫劇團在全國也有了知名度。
1984年,襄樊市文化局邀請牛得草擔任襄樊市實驗豫劇團團長,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牛得草劇照)
就這樣,牛得草與妻子來到了襄樊生活。牛得草立下軍令狀:兩年內,讓襄樊市實驗豫劇團達到省級劇團的水平,自創劇目,沖出湖北省。
1985年,牛得草創排了第二部《七品芝麻官》。為讓青年人喜歡豫劇,牛得草將少林武功與豫劇藝術中的武打結合在一起,讓人耳目一新。
該劇在湖北演出時場場爆滿,深受戲迷歡迎。
隨后,牛得草又帶團赴上海等地演出,同樣好評如潮。緊接著第二部《七品芝麻官》還被拍成了4集電視劇,湖北電視臺先播出,1986年中央電視臺又播了兩次。
(牛得草劇照)
在襄樊市實驗豫劇團,牛得草既是團長又是主演,他對自己和演員要求非常嚴格。
一次,他帶團在河南南陽演出《七品芝麻官》,牛得草在戲中情緒激動,不小心將頭上的烏紗帽震落到地上。盡管觀眾沒有喝倒彩,但牛得草覺得這是自己重大的失誤,不能原諒。
第二天上午,他組織演員們開會,牛得草誠懇地做了檢討,并當場宣布:我的4毛錢演出補助被扣除,還罰款10倍。
大家覺得他是團長,又是主演,偶爾一次失誤可以原諒,這樣的處罰太過分了。
牛得草并不這樣認為:要是每個演員都失誤一次,這戲還怎么演?隨后,他將事先準備好的4元錢交了罰款。
(牛得草與姜昆)
1986年4月,牛得草的合約到期了,兩年內他實現了自己的所有承諾。襄樊市相關部門挽留他繼續當團長,但牛得草身體不允許,回到了鶴壁市。
上世紀90年代,牛得草退休后與妻子回到老家開封定居。
此后牛得草還接少量演出,將主要精力用于培養豫劇后備人才。牛得草的弟子眾多,主要有金不換、張仙草等名家。牛得草的兒子牛亞非也是豫劇名家,藝名小牛得草,擔任過鶴壁市豫劇團名譽團長。
退休不久,牛得草被查出了肺癌,在醫院接受治療。牛得草很堅強,一直與癌魔進行抗爭,在病床上,他還在為弟子說戲。
(牛得草之子小牛得草)
(鶴壁市七品芝麻官文化主題公園)
1998年5月30日,牛得草不幸因肺癌在鄭州逝世,享年65歲。
牛得草雖然已離開我們27年了,但他的影響還在,戲迷沒有忘記他。如今的鶴壁市修建了七品芝麻官文化主題公園、芝麻官大舞臺、芝麻官小巷,一看到這些文化符號,大家就會想起一代豫劇大師牛得草。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