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大學,還是文理學院?
文丨Linda 編丨Thea
上周,藤校放榜后,外灘君也第一時間做了分析(點擊可查看)。
而文理學院也陸陸續續放榜了,從TOP10的錄取情況看,大部分差別不大。有瓦薩學院這樣offer增加的,但也有像韋爾斯利學院、卡爾頓學院、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這樣大減的。
威廉姆斯學院 12(去年13)
阿默斯特學院 3(去年6)
斯沃斯莫爾學院 38(去年30)
鮑登學院 5(去年6)
波莫納學院 11(去年14)
韋爾斯利學院 24(去年41)
卡爾頓學院 44(去年65)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10(去年17)
哈維穆德學院9(去年7)
瓦薩學院62(去年45)
作為美國大學一部分,文理學院錄取的冷暖其實也是同調的。但作為一個比較小眾的群體,對文理學院的疑問、好奇,甚至刻板印象,一直沒停過。
文理學院和綜合大學(大U)究竟有多大區別?
他們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
兩類院校的學術水平有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
它們的學費、獎學金差得很多么?
學生們畢業后的職業規劃會不會有所不同?
關于這些問題,在文理學院和大U都學習和工作過的朋友,有著相對客觀的一些判斷。
外灘君對談了兩位老朋友:
大一在維思大學讀生物專業,大二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學習的Isabella;
本科畢業于斯沃斯莫爾學院,在牛津大學讀完碩士后在芝加哥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并擔任寫作講師的平逸凡。
請他們來聊一聊在文理學院和大U學習、工作的真實感受。
綜合性大學,還是文理學院?
按學校類型擇校,或許是個天大的誤會
說到對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的印象,外灘君和很多國際學校的老師聊過,大家都說在申請時,一視同仁。
可架不住在不少家長心里,終究還是聲名在外的綜合大學更勝一籌。
但從那些真的上岸了文理學院的同學看來,其實二者的差別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涇渭分明。真正的差別,還是就讀體驗帶來的適配感。
Isabella屬于對大學沒有太多執念的類型。
她十歲隨留美的父母回國,上的是體制內高中,本來一切都按部就班,但是看到保送專業里沒有自己喜歡的生物專業,這才計劃本科留學。
申請大學時,Isabella最先考慮的就是能不能讀上自己喜歡的專業,這也她看中維思大學的原因。
入學后,學校氛圍沒有讓她失望,甚至課外活動上很同調,她還找到了組織,堅持自己做公益的習慣。
但日子久了,學校的位置問題成了一個困擾。
學校距離紐約市大約三個半小時的車程,她每次放假回國又坐長途車又要趕飛機,總被折騰得疲憊不堪。
況且,Isabella還是更喜歡城市化的氛圍,日常出去社交、看展、逛街,都要花很多時間進城。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她聽到了哥大巴納德學院學生的分享,聽對方聊到在城里上學的日常,Isabella動心了。
這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女校分院,它既保留了文理學院的氣質,又因為關聯哥大的選課系統,共享了很多哥大的資源。并且,它的轉校名額比哥大要多出一些。
沒有太多猶豫,Isabella提交了轉學申請,并順利獲得了錄取。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真的做對了。
轉校以后,Isabella不僅可以憑著哥大的學生身份,在各種博物館、藝術展、劇院等享受優惠。也能經常約朋友們在紐約逛街、吃美食,好好享受城市里的休閑時光。
紐約現代藝術館
這些,都讓她的大學生活有了更適合自己的節奏。
不過,與Isabella剛好相反,平逸凡選擇在斯沃斯莫爾學院完成本科的四年學業,正是因為學校在近郊,環境清幽、秀麗,適合好好享受讀書。
平逸凡是獨自出國上的美高,他成績不錯,但能得到的家人建議有限,申請大學全靠自己一點點摸索,也并不了解文理學院。
但或許是命運使然,他去費城的另一所綜合大學面試時恰好多出半天空閑,就提前申請了同城斯沃斯莫爾學院的面試。
從進校門起,一路的體驗就讓他隱隱覺得,自己和這里有緣分。
面試平逸凡的是一個印度小哥,雖然一絲不茍地穿著西裝,卻非常平易近人。
他主動地起身與平逸凡握手,也沒有擺出面試官的架子馬上提出問題,而是先聊起了自己的入學經歷,聊到他并不是為了找一個多么好的工作而來到斯沃斯莫爾,而是有學術上的抱負和堅韌的初心。
當平逸凡聊到自己高中學習數學和化學時的經歷、對跨專業研究的思考,兩人更是感到了共鳴。
平逸凡只覺得,能到斯沃斯莫爾學院學習,就是他最理想的十八歲的樣子!而之后的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
綜合大學,還是文理學院?
Isabella和平逸凡都不曾從分類上去考慮。
平逸凡觀察過身邊的美國本土同學,他們對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一視同仁,覺得不過就是不同的大學而已。
而Isabella也是一直遵循著自己的專業興趣,只不過最初沒有考慮到地理位置帶來的不適,不過大學的轉校制度也提供了一個轉換環境的機會。
擇校的確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但光靠網絡和中介給出的“被框起來”的一條條信息遠遠不夠。
除了針對自己的興趣和偏好做選擇,如果有條件,親自到目標院校的校園內看看,親身感受一下學校的風貌和氛圍,比嚴控校園類別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所”大學。
抓住優勢,才是大學四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因為發展歷史上的差別,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在教學形式、社群構成上的確有一定的區別。
但只要規避短板,好好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其實在兩類學校里都能如魚得水。
關于兩類高校的教學問題,互聯網上有一個非常大的誤區——認為“大U=不重視教學”。
排名比較靠前的頂尖大學當然也很注重本科教育。只不過,因為教學制度上的不同,需要學生更主動地去爭取關注。
大家直呼“真香”的文理學院小班教學,也不是人人都能在第一時間適應。
比如網友“這個北北”在播客中就提到,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大家的發言良莠不齊,有人明明說的不怎么樣卻喜歡滔滔不絕,讓初入小班課堂的人會覺得一堂課都很無聊。
直到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都經歷了四年的小班訓練,才感受得到自己的邏輯能力、表達能力,真的提高了一大截。
Isabella在兩類高校的本科階段上課時間差不多,面對教學方式的轉變時,并沒有太多不適應。
不過,大U的課程一般講得比較快,更需要課前預習和課后消化。
Isabella很懷念文理學院的老師們聲情并茂地講解和充滿激情的狀態,老師們在課堂上總能對重要知識點的精髓點播一二,引導她去進行更深的思考和感悟,課堂上的收獲遠不只知識本身。
在斯沃斯莫爾學院讀到畢業的平逸凡,更是對文理學院平等、關懷的氛圍,深受感動。
一開始,他認為自己競賽成績優異,就自信地選擇了數學榮譽課程,但第一次考試成績非常不理想。
他覺得自己“死定了”,老師根本不會管他這種“不夠聰明”的學生。
但他的老師非常敏銳地察覺到這名學生雖然基礎不太好,思維卻很不錯。
他不但沒有放棄平逸凡,每周抽出時間親自輔導一兩道題,還推薦平逸凡每周三去參加學長學姐助教們提供的一對一輔導活動。
斯沃斯莫爾的日語系受賞會
平逸凡評價他數學系的師哥師姐們“聰明又懂得分享”。在新生聽不懂的時候,他們會很耐心地一步步退回來,從頭講清楚為止。
后來,平逸凡接觸到人類學,決定雙專業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寫作水平和閱讀水平也逐步提高。
大三那一年,他也開始像幫助過自己的前輩那樣成為“學生里的老師”。大四時,他成了寫作中心的學生負責人(Lead writing associate)。
平逸凡至今提起大學的這些學習經歷來仍然激動不已,他說,斯沃斯莫爾給他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把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平逸凡本科期間在賓大主持活動
相較之下,大U因為學校體量大,所以資源更多、機會更多,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僅僅在學術層面,社團活動也是一樣。
Isabella所在巴納德學院,背靠哥倫比亞大學。每天上課的時候,同學們都會收到不同社團的招新傳單,讓人眼花繚亂。
因為哥大就在紐約,很多科研機構和學校相關社團聯系非常緊密,對于Stem路線的學生們來說非常友好。
Isabella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早早地加入了牙醫社。
她希望畢業工作幾年積累一點經驗,然后繼續讀研深造。牙醫社的校友們,可以為她推薦工作或將她引薦給合適的導師。
但問題是,學生數量多也帶來了更大的競爭,社團的競爭壓力同樣不小,即便不那么熱的團體也只有八九分之一的錄取率,像一些和校企合作很多的商科社團,更是讓學生們擠破腦袋去申請。
這些社團真的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非常強大的助力,加入進來就能讓他們的一只腳踏入了咨詢或者金融行業。
如今已經在芝大負責一些本科教學工作的平逸凡還提到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大U雖然有海量的學術資源可以爭取,但這些資源被研究生院稀釋掉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它們在本科階段未必“效用明顯”。
芝加哥大學校園
所以,綜合大學的同學們面對繁多的信息和資源,如何合理地篩選和利用是個問題。
像Isabella這樣保持住理性,就很容易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學術和社群資源。主動地根據需求來抓取,就不會陷入特別疲憊的內卷中。
而像平逸凡本科那樣的文理學院,雖然學術資源和社群資源沒有大U那么豐富,但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并不會少,大家不需要爭搶,也足足夠用。
其實,每個教育環境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好好地為自己的學習和發展做出規劃,挖掘出學校的優勢加以利用,才是大學四年最好的打開方式。
文理OR大U?共性遠遠大于不同
互聯網上對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都貼了很多標簽,如文理學院更注重精英教育、是人文社科強校、但過于理想化,就業形勢困難;大U則專業全面、資源豐富、有名校光環,但社交了冷漠等等等……
這些標簽往往反映了大家對教育模式、校園文化或社會認知的的刻板印象。
比如,這些常見的誤解:
總有一些人望文生義,認為文理學院=只有文科。
其實許多文理學院提供理科課程,且畢業生進入醫學院、科研領域的比例很高。
像Isabella在維思大學選擇的生物相關專業,甚至是文理學院傳統的優勢學科。
文理學院注重通識教育,以本科教育為主,很少設研究生院。
圖源:pexels
但因為其小班教學的模式,更扎實的學術訓練,以及導師制的深度支持,讓互聯網上一直有一種聲音:想要搞科研繼續升學的人才去考文理學院。而實際情況也未必如此。
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上,綜合類大學和文理學院的就業方式并沒有很大區別,TOP100和TOP200的院校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很多大廠會直接到一些特定的文理學院做校招,一些靠近華爾街的院校,即便排名更靠后,它的學生也更容易獲得在華爾街工作的機會。
平逸凡所在的斯沃斯莫爾學院的中國同學們,大部分都走入了職場,反而像平逸凡這樣繼續做學術,一直考到博士的反而不是大多數。
平逸凡畢業以后在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從事政治經濟研究,這些年也一直在關心年輕學生們畢業后的情況。
在他看來,與其說學校性質影響了就業情況,倒不如說經濟的下滑趨勢讓所有的大學生都面臨了更嚴峻的現實困境。
圖源:pexels
在焦慮情緒的催化下,很多家長對綜合類大學和文理學院的判斷漸漸偏離了真實的軌道。
他們希望前置一些“不同”,來確保自己為孩子選擇了一條更正確的道路。
與此同時,人們比以往更加關注兩類大學的性價比,認為綜合類大學的學費或許便宜一些。這倒是說對了一小部分。
在美國本土,公立的綜合大學對本州的學生確實有大幅的優惠。
但是外州的學生和留學生是享受不到這個好政策的,他們付出的學費和文理學院沒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甚至,因為綜合類大學多在市區,他們的住宿費用還要更高一些。
人的成見像一座大山,還沒有翻越高山的人靠想象制造一些“矛盾”。
但在兩類大學都體驗過一段時間的Isabella和平逸凡卻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我呆過的)這兩所學校很像?!?/strong>
文理學院與綜合性大學雖在規模與定位上有所不同,但它們教育內核上的共性遠遠大于差異。
兩類高校都以培養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目標,偏愛有好奇心、有活力、善于思考,有勇氣改變世界,樂于奉獻自己的好學生。
誠然,因為文理學院在國內的認可度問題,一些想要回國發展的學生們還是會從實際出發選擇更穩妥的綜合類大學。
但不論做出何種選擇,教育的主動權始終在學生自己手中。
那些能夠利用好學校的資源和優勢,知道自己核心需求在哪里的人,才能夠通過努力,一路向前。
配圖除標注外,均由受訪人提供。
4月8日19:00
星河灣雙語學校高中部副校長
升學指導辦公室主任 張力
從數據趨勢、政策影響到教育規劃
為大家帶來一份“以終為始”的成長指南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