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九娘》和《野狗》的鬼文史筆
火燒彤云
《公孫九娘》是反映于七起義的聊齋名篇,故事的背景是,清廷在平息了起義后對起義軍士的九族進行立案審查,把“連坐被誅者”統統殺害。小說的開篇就寫道:
于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于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東鬼,多葬南郊。
棲霞、萊陽地處山東東部,“東鬼”指的就是來自這兩地的死者。
小說雖然以“于七之案”起筆,但也不是直接寫案子,而是通過一個愛情故事來反映誅連案的殘忍。
PART.01
戰難小說的代表
? 公孫九娘 ?
故事的主體時間是1674年,“甲寅間”,即于七第二次起義結束后的第12年。小說的男主角是一位來自萊陽的書生,作者稱他為萊陽生。
萊陽生來到了濟南。他有兩三位親友也是死于于七誅連案。他買了紙錢到南郊祭奠他們。夜里,他就投宿在附近一所寺院里,付錢住宿。第二天,他外出辦事回來,發現有位姓朱的同鄉舊友在房間里等他。朱生不是人,是鬼。他沒有參加起義,和很多人一樣被無辜地誅連殺害。他來找萊陽生,是來求娶萊陽生的外甥女的。當然,萊陽生的外甥女也是鬼。
萊陽生的姐姐早逝,外甥女由萊陽生撫養到十五歲后回自己家,途中被清軍抓獲。她被押到濟南的時候聽說父親被誅殺后受驚過度而死,成了孤魂野鬼。朱生找不到她的父母求親,才來找萊陽生求親。
萊陽生在朱生的帶領下來到一座有幾百戶人家的大村落,走進了外甥女的家。外甥女感謝舅舅賜的錢帛。顯然,萊陽生祭奠的親友里就有她。他在外甥女家邂逅了小說的女主角,外甥女的閨蜜公孫九娘。公孫九娘出自棲霞的大戶人家,十七八歲,“笑彎秋月,羞暈朝霞,實天人也”。她還是一位“詩詞俱大高”的“女學士”,“才貌無雙”。萊陽生的外甥女有意將其介紹給舅舅。
就這樣,萊陽生促成了朱生與外甥女的婚事,朱生和萊陽生的外甥女又給他和公孫九娘做了媒。兩對新人各得佳偶。只不過,公孫老夫人因為只有九娘一個孩子,不愿意把女兒嫁出去,只接受女婿入贅。于是,萊陽生就開始了“晝來宵往”的生活方式,晚上去公孫家歇宿,白天回到寺里。
新婚之夜,九娘講述了自己和母親被殺的經歷。當年,母女二人被押往京都。走到濟南的時候,公孫老夫人不堪路途辛勞而死。九娘自刎,追隨母親而去。九娘在“枕上追述往事,哽咽不成眠”,口占了兩首絕句。
其一:
昔日羅裳化作塵,空將業果恨前身。
十年露冷楓林月,此夜初逢畫閣春。
其二:
白楊風雨繞孤墳,誰想陽臺更作云?
忽啟鏤金箱里看,血腥猶染舊羅裙。
一天晚上,萊陽生和妻子閑聊,問她:“此村何名?”九娘告訴他,這個鬼村名叫萊霞里,因為村里多為來自萊陽、棲霞兩地的死者而得名,其實就是一個亂葬崗。九娘要求丈夫把她們母女的骸骨遷到丈夫的家鄉萊陽去,正式葬入丈夫家的祖墳,立墓建墳,讓她們不再是飄泊游蕩的野鬼。萊陽生應允而去。然而,萊陽生忘了問妻子她們的墳頭特征了,等到第二天晚上再去找的時候,只見“千墳累累”,“竟迷村路,嘆恨而返”。一段短暫的人鬼情緣遺憾地就此終結。
《公孫九娘》的整個故事彌漫著濃重的悲哀氣氛。整篇小說中,除了萊陽生是人,其他的都是鬼。萊陽生來濟南的目的之一是悼念誅連致死的親友。他的姐夫、外甥女、好友、妻子、岳母全都是死于此難的親友。作者之所以沒給他取個名字,而是用“萊陽生”來稱呼他,就是告訴讀者,萊陽人幾乎全都像他一樣,個個都有誅連致死的親友,足見誅連之廣,死者之多。“萊陽生”的稱呼具有代表性。
在被誅連者里,有像朱生這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還有像公孫氏母女這樣的連路都走不了太遠而離世的柔弱女子。清廷把這些跟起義無關也不可能對起義有幫助的人都進行了誅殺,多么的無良!這還不算,最令人驚訝的是,萊陽生的外甥女,打小就寄養在親戚家,跟本家聯系不多,年僅十五歲,他們也不放過!真是令人發指!
于七案被清廷視為大案要案。清廷把膠東地區所有起義軍士的九族親屬都抓了起來,押到濟南或北京去受審和處決。萊陽生的外甥女被押到濟南后受驚過度而死。她可能就是被押往濟南的,還沒受審就死了;也可能是要被押往北京的,還沒到北京就死了。公孫氏母女則是要被押到北京的,結果只走到濟南就死了。
之所以誅連犯的押解目的地有京城北京和省城濟南之分,可能是他們的親人在起義軍里的地位不同。起義軍的首領、高級軍官的親屬可能是要押往京城受審,而一般士兵的親屬則是被押到省城受審。公孫氏是棲霞的大戶人家,親人可能是前者。
不管怎么說,小說透露了有人被押往北京的情況,那么,就有人死在北京,也有人在路途中就死了。光是死在濟南的人就多到了“千墳累累”、“墳兆萬接”的地步,那么,把死在從山東到北京的路上和在北京死去的人數都加起來呢?那該會刷新當下史學界對于七案死者數量的概念了吧?這有待于進一步的史學研究。
《公孫九娘》對于七之難的慘反映得令人酸目,很多評家將其視為聊齋戰難小說的代表。筆者不否認其價值,但是,筆者認為,同以于七起義為背景的《野狗》更有資格成為這方面的代表。
PART.02
中曲而端銳
? 野狗?
《野狗》和《公孫九娘》不同。它寫的是“于七之亂”中的故事,“亂”就是戰亂,即戰爭期間的故事。
野狗是當時的漢族民眾對清軍的蔑稱,如同稱呼侵華日軍鬼子一樣。這個標題的矛頭就是直指清軍,還不夠尖銳嗎?光這個標題就勝出其他聊齋戰難小說了。
《野狗》開頭兩句就是“于七之亂,殺人如麻”。在這樣的恐怖氛圍下,一個從山里回家的鄉民李化龍在晚上行路,還是碰到了清軍。在無處藏身的情況下,他只好躺進了死人堆里裝死,逃過了一劫。
清軍過后,“闕頭斷臂”的尸體們“起立如林”,其中有一具頭已經斷了但還連在肩膀上的尸體問眾尸:“野狗子來了,怎么辦?”眾尸答道:“怎么辦?”說完,尸體們紛紛倒在地上。
李化龍看到這場景,嚇得顫抖著要起來,這時候,野狗來了。它“獸首人身,伏嚙人首,遍吸其腦”。李化龍很害怕,把腦袋藏在尸體下。野狗來撥動李化龍的肩膀,要啃他的腦袋。李化龍用力壓著尸體,不讓野狗得逞。野狗就把整個尸體翻了個個兒,并把它移開,看見了李化龍的腦袋。李化龍極度恐懼,手伸到腰下摸索,抓到了一塊碗大的石頭,握在手里。野狗俯身要來啃他的腦袋,他突起站了起來,大叫一聲,用石頭擊向野狗的頭部,擊中了野狗的嘴。野狗發出了貓頭鷹般的叫聲,“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李化龍一看,血地里有野狗的兩顆牙齒,“中曲而端銳,長四寸余”。
有的人可能沒看懂這個故事,不是說清軍是野狗嗎?怎么清軍過后還有野狗來呢?其實,這是一種極深刻的寓意。清軍是“殺人如麻”、見人就殺的野狗,野狗則是連民眾的尸體都不放過、要對民眾“嚙首吸腦”的清軍。清軍的形象就是“獸首人身”的野狗,長著四寸有余、“中曲而端銳”的牙齒,窮兇極惡!多么力透紙背的描繪!
為什么膠東人民如此痛恨清軍呢?這就要了解一下于七起義的史實了。
PART.03
“殺人如麻”
這兩篇小說綜合起來看,主要反映了于七起義的烈和慘。
?于七 ?
于七,本名于樂吾,初字小喜,后改字孟熹,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稱于七。于七是山東棲霞人,祖父是山東省的大金礦主,父親是明代將軍,母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長女,他自己則是明崇禎三年的武舉人。于七為人正義和氣,喜愛社交,和哥哥于六一起結交了一些武林人士,劫富濟貧,在當地很有威望。
1648年,于七以淘金工人為骨干,廣泛地發動農民、漁民,以牙山為中心據點,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清起義,膠東半島人民紛紛響應。1650年,于七率軍攻入寧海州(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和威海市),將知州梟首示眾。清廷大驚。此時,清軍入關僅六年,腳跟尚未立穩,要剿滅起義,不是不可以,但要耗費大量的軍力精力,于是他們對于七采取了剿撫并濟的手段。于七接受清廷的招安,擔任棲霞把總(即陸軍基層軍官)。起義終結。
知州官銜五品,屬于中級官員。于七把中級官員都梟首示眾了,清廷如何會接納這樣的人?招安實屬無奈,他們并不信任于七,對他也不友善。于七也很快感受到了這一點,加上親友紛紛指責,他幡然悔悟,改弦易轍,重新回到了抗清的道路上。他利用把總的職務便利擴大武裝力量,更加廣泛地結交各方力量,只待時機成熟就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1661年4月15日,在萊陽寶泉山廟會上,惡霸宋彝秉居然當眾調戲于七的弟弟于九的妻子,上演了一幕現實版的林沖故事。于九可不是忍氣吞聲的林沖,揮起拳頭就把宋彝秉揍了一頓。宋彝秉和高衙內一樣,也有個在兵部任職的父親,他倚仗父親的權勢,直接進京誣告“于七在棲霞蓋金鑾殿、繡龍袍,準備當皇帝”。本來就對于七百般排斥、巴不得逮著機會就除掉他的清廷接到宋彝秉的誣告,正中下懷,也不做調查,直接派兵查封于家。
于七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和弟兄們又一次進入了牙山,準備迎戰。清廷調集了九省的兵力,派了三大帥六大將,統領二十萬大軍來進攻牙山。膠東半島各地的起義軍在于七一聲號令下紛紛起義,有效地牽制了清軍對牙山的進攻。
于七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清廷就不是靠武力平息的,而是靠招安。膠東半島各地的起義軍雖然不是明朝的正規軍,可戰斗力并不差。要不是他們戰斗力太強,清廷也不會采用招安的手段來平息起義。如今經過了11年的準備,膠東人民的戰斗力更強了,清軍更難鎮壓。膠東人民并非全民皆兵,而清軍卻是草木皆兵,“殺人如麻”,盡力撲滅有可能成為反抗清軍的一丁點火星。
清軍對牙山久攻不下。轉過年來,他們調來了紅衣大炮,對著牙山連續轟炸了三天。牙山被炸得滿目蒼夷。清軍還在奸細的帶領下抄小路襲擊。于七等少數人突圍成功,逃出了牙山,其他義軍首領和軍士奮勇抵抗,無一人投降或被俘。于九壯烈犧牲,頭顱被清軍割下,掛在竿上示眾。于七的另一位族弟于十自刎而死。
《野狗》的另一個亮點就在于歌頌了膠東人民這種強烈的反抗精神。“獸首人身”的清軍面目如此猙獰可怕,武裝到牙齒,或者說銳利到牙齒,其軍事實力遠超于于七領導的起義軍。于七只是明末的一個武舉人,還沒入仕。第一次起義招安后,他也不過當了11年的棲霞把總,一個低級軍官而已。他這點子軍事水平如何能與清軍的三大帥六大將相比?膠東各地的人民手持的也不過是最普通的冷兵器,哪里能和清軍猛烈的紅衣大炮相比?
膠東人民也不是不知道敵我懸殊,當清軍將要到來之時,尸中頭領問大家“野狗來了,怎么辦?”,眾尸也只能回答“怎么辦?”。這都反映了他們對形勢嚴酷的認識清醒。然而,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膠東人民并不束手就擒,放棄抵抗。一介鄉民李化龍躲無可躲,最后也拿起了石頭,鼓足了勇氣,奮勇一擊,擊退了兇惡的野狗。真是大快人心!
相比《公孫九娘》,《野狗》對于戰難的反映更淋漓盡致,對清軍的殘暴控訴得更加猛烈,同時還在反映膠東人民奮勇抗清這一點上有著一抹《公孫九娘》沒有的亮色,著實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另外,《公孫九娘》還有敘事邏輯上的錯誤。萊陽生去與公孫九娘成親時,是朱生帶的路。二人成親后,萊陽生過起了“晝來宵往”的生活,一直都是他獨自前往公孫家。在公孫九娘提出遷葬骸骨后,萊陽生還獨自去了一趟朱家,與外甥女夫婦商議此事。怎么打這以后,他就會僅僅因為忘記問妻子墳堆的標志而再也找不著公孫家的墳墓了呢?按說他還可以再找朱生去帶路,結果居然連朱生的墳墓也找不到了!這也太說不過去了!《野狗》就不存在這樣的邏輯謬誤。
在聊齋戰難小說中,《野狗》確實是勝出群倫。之所以歷來評家不是對它的評價不如《公孫九娘》,應該是不知道野狗這個詞就是對清軍的蔑稱;知道了的話,再看看小說的描寫,就知道其力度之深是其他聊齋戰難小說無法比擬的了。
不管描寫于七之戰的《野狗》,還是描寫于七之案的《公孫九娘》,它們都不僅僅在文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史學界也有較高的地位。當下,幾乎所有研究于七起義的學者都會引用這兩篇小說的內容。需要說明的是,于七起義并非如有的學者所說的是其他清代文人不敢寫的題材,也不是清廷沒有編入史冊的內容,只不過他們寫的不如蒲松齡寫的出名。蒲松齡對于七起義事件的記載有著無可取代的貢獻!
這兩篇小說綜合起來看,主要反映了于七起義的烈和慘。從表面上看,因為膠東人民對清軍的激烈反抗導致了清軍殘酷地鎮壓起義和在起義后進行誅連屠殺,使得膠東人民陷入了悲慘的命運。但是,一場耗時十幾年、席卷整個膠東半島的大規模起義絕不能這么簡單地來看。
首先,清軍入侵明朝不具有正義性,明朝人民反抗侵略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行為。反抗侵略的起義的正義性從來就不以侵略者最終的取勝而消亡。事實上,把時間尺度放長一點來看,清軍也不是最終的勝利者。
其次,清軍對漢族民眾的防范和蔑視也是導致膠東人民抗清起義激烈的重要因素。在于七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時,清軍出于不得已,招安了于七,平息了起義。他們連對招安過來的于七都不信任、不友善,對普通民眾能好嗎?即便于七不發動第二次起義,清軍自己也埋下了膠東人民反抗的種子。
事情的發展也正是如此。第一次起義結束后,于七雖然在暗中準備了11年,可仍然在等待時機,并沒有發動起義的打算。可清廷接到惡霸宋彝秉的誣告,連調查也不做,就查封了于家,這就不是起不起義的問題了,而是官逼民反。相反,清廷對調戲婦女還誣告于七的宋彝秉又如何呢?他們給他升了官,還把于七的全部家產都給了他。這不激起民憤才怪呢!在這樣的情況下,膠東民眾對于七起義一呼百應太正常不過了。
因此,于七起義的責任全在清廷一方。清廷殘酷地鎮壓起義和屠殺民眾是受到千古譴責的罪惡行為,是清廷歷史上抹不去的污點。清廷不加分別的誅連造成了“碧血滿地,白骨撐天”的人間慘劇后,也意識到做得太過分了,繼而又以允許安葬死者的方式來展示自己所謂的寬宏大量。對此洞若觀火的蒲松齡用反諷的口吻寫道,“上官慈悲,捐給棺木”,辛辣地揭露和痛斥了清廷的殘暴和偽善。
膠東人民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仍然奮勇反抗,展現了漢民族在面對壓迫和不公時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值得千古稱頌!如果一個群體在面對奴役和壓迫的時候毫無反抗意識,以為委屈就可以求全,結果只能是被消亡得更快,清廷在對待招了安的于七還要趕盡殺絕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參考文獻:
1、盛偉:《對于七抗清起義事件的考察》,學術論文,《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4期P121—128
2、姜克濱:《論 <聊齋志異> 歷史敘事與戰亂書寫——以 <公孫九娘> 為例》,學術論文,《蒲松齡研究》2019年第2期P51—6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