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25年香港老牌商業巨頭長和集團,計劃出售旗下包括巴拿馬港口在內的海外港口業務。
這筆高達190億美元的交易,瞬間點燃了輿論場,各方勢力紛紛下場,讓這筆買賣變得不再簡單。
多方干涉之下,這筆看似板上釘釘的交易,居然真的在倒計時期間停止,國人一片叫好、官方機構發聲,這一次李嘉誠真要認輸了?
出售引出輿論風暴
按照現在國際上的標準,一艘船過一次運河,通行費就得五十八萬多美元。這么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落入美國資本手中,背后的意味就有點深長了。
這消息剛一出來就有人擔心,這不僅僅是生意,如果戰略港口被別人捏在手里,貿易航線安全會不會受到影響,這不是小事,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
消息一出香港媒體率先發聲,《星島》爆料,港府方面竟然是意外得知這筆交易的,并且趕緊和長和集團保持聯系。
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意外得知說明事情可能有點突然,或者說至少在事前溝通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夠充分的地方。
《大公報》更是連發評論,直接質問這筆交易會不會損害國家利益,這一下子就把事情上升到了政治高度,這之后中央媒體也開始發聲。
市場是最敏感的,消息一出長和集團的股票立馬跳水,短短十幾天,市值就蒸發了323億港元,原定的業績發布會也緊急取消了。
資本市場的反應也真是夠直接夠震撼,而股價暴跌背后反映的是市場對戰略資產流失的恐慌,更是對這筆交易的抵觸。
多方力量的角力
眼看著輿論越滾越大,各方都不能再沉默了,香港特首李家超公開回應,說社會很關注這事兒,港府也重視,任何交易都得依法依規處理。
這話既回應了社會關切,又沒把話說死,留有余地,很符合港府一貫的謹慎風格。
中國外交部也發聲了,雖然發言人說具體情況要問主管部門,但強調中國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外交部這話雖然比較原性,但信號是很明確的。
更重磅的還在后頭,市場監管總局直接出手,啟動審查程序,商務部也通過內部渠道發出風險,這是監管部門的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力度空前。
要知道一般的并購審查,流程是很長的,但這次市場監管總局在交易還沒正式申報前就主動介入,還直接援引了法律啟動審查。
這架勢明顯不是普通的商業交易審查,而是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層面,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長和集團的態度也開始微妙轉變。
原本說好的4月2號簽合同,突然就傳出暫緩的消息,長和集團通過《南華早報》放風,說下周不會簽約,4月2日不是期限,還說交易復雜,細節還沒敲定。
這意思很明白了,就是想給交易“降降溫”,緩和一下輿論和監管的壓力,畢竟在這種風口浪尖上,硬著頭皮往前沖,恐怕不是明智之舉。
這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國際社會也在關注,德國《明鏡周刊》就評論說,在大國夾縫中跳舞,結局可能是墜入深淵。
這話聽起來有點悲觀,但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風險的擔心,巴拿馬政府也趕緊出來表態,強調運河主權不容交易,態度強硬。
更有意思的是,中共代表團去了趟巴拿馬之后,巴方態度似乎更強硬了,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就留給大家去想象了。
交易“剎車”的邏輯
長和集團這筆港口交易,為什么突然就踩剎車了,表面上看是暫緩簽約,但背后肯定有更深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點恐怕就是國家安全審查,這次監管部門的審查,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市場競爭,技術外流,關鍵基礎設施控制權變更。
特別是技術外流這一項,這次審查把港口自動化操作系統和物流大數據平臺這些軟資產也納入了評估范圍。
這說明國家安全的概念,在新形勢下,內涵已經大大擴展了,以前可能更關注看得見的硬資產,現在像數據、技術這些看不見的軟實力,也成了重要組成部分。
畢竟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數據和技術,有時候比港口本身還要重要,商業邏輯也值得推敲,有人質疑這筆交易的價格是不是有點賤賣了?
要知道2015年,長和集團曾經打算賣掉40%的港口股權,當時開價193億美元,現在賣80%的股權,才賣228億美元,單價縮水了一半。
這怎么算都覺得有點劃不來,巴拿馬港口每年收入49億美元,這筆交易的估值,怎么看都比行業平均水平要低。
貝萊德花這么多錢,溢價40%收購,背后的戰略意圖,恐怕才是他們真正看重的,提到這里再說說李嘉誠家族。
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家族的資產,七成都在境外,這次賣港口套現228億美元,這筆錢會流向哪里,會不會轉到離岸信托,這些問題,引發了很多猜測。
有人甚至諷刺說這是不是用中國的命門為海外虧損填坑,當然這只是猜測,真相如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了。
但從企業經營角度看,出售資產,優化配置,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次出售的資產,太敏感太重要,牽扯的利益太復雜,就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了。
現在交易暫緩了,未來走向如何,誰也說不準,交易可能會終止,可能會重新談判,也可能最終獲得批準,每一種可能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筆交易已經不僅僅是一筆商業買賣了,它變成了一個復雜的政治經濟事件,牽動著各方神經。
從出口管制開始的底線
長和港口交易風波,看似偶然,實是必然,它突出的是大國的新常態,也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堅定決心。
這件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之前中國對鎵、鍺等關鍵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背后的邏輯是一樣的,就是為了反擊美國的貿易霸凌,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而對此番的港口交易多次發聲,也是為了避免戰略資產落入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境外力量之手。
這兩件事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但內在邏輯是統一的:那就是在全球經濟中,中國不再是被動挨打。
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自身利益,面對外在的侵犯,中國人再也不會忍氣吞聲,而是選擇亮劍反擊。
結語
長和港口交易暫緩了,但風波遠未結束,未來無論這筆交易最終走向如何,資本可以交易,但國門永不拍賣的底線都不容許破壞。
文章信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3-28:港媒:香港長和集團賣港口計劃暫緩,下周不會簽約
金融界 2024-12-04:出口管制禁止對美出口,戰略金屬地位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