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故事:失落的文明吳哥窟。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在東南亞探險的時候,無意間讓東南亞原始森林中吳哥窟古遺跡群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了。可是之后他就好像突然消失不見了一樣,隱藏在了那片沒有盡頭的原始森林里。直到他失蹤后的第二年,人們才在叢林的深處找到了他的遺體,導致他死亡的原因竟然是被毒蟲給咬了。還好他的一本日記,就像奇跡一樣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安安靜靜地躺在遺體旁邊。
他的日記本上這樣記載:“吳哥窟是古高棉王國的都城。這里的廟宇,尤其宏偉壯觀,跟古希臘、羅馬留給我們的那些遺跡相較而言,精彩程度,要高出許多。”接著澳大利亞的考古學家埃文斯,利用雷達,把整個區域,細致地掃描了一遍,發現吳哥窟這一大型遺址的水利系統,格外完備,完全能夠滿足百萬人的生活需求。這種情形,和元代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所描繪的,繁榮景象較為相符。
確實這樣,過去的吳哥王朝,在最為興盛之時,曾經匯聚了,大概有百萬之多的人口。其規模頗為宏大,與羅馬城相較而言,還要大上一些呢。而且它乃是東南亞地區的貿易核心,掌控著極其豐饒的物資與財富。不過到了15世紀之后,吳哥窟漸漸開始,呈現出衰落的跡象,最終被遺棄于那片叢林之中,再無人留意了。
那曾經輝煌一時的吳哥窟為什么會突然衰落?
我之前還真查找到一些資料,有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吳哥窟是毀于外族入侵。
1431年,泰國軍隊把吳哥城給攻陷了,而且還干了燒殺搶掠這種特別殘暴的事,這事兒給當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災難。
在第二年,泰國軍隊再度歸來;不過竟然意外地發覺此地已然人去樓空。
這是不是就說明了吳哥城的居民是因為無法忍受泰國軍隊的侵略,只好忍痛放棄家園逃亡到別的地方去了。
但這種說法也遭到了部分考古學家的質疑,在他們看來即使是要遷都也不至于上百萬人全部遷走,甚至連牲畜都沒有留下。而且在吳哥遺址中他們也沒有發現任何遭受戰亂破壞的跡象,可見"外族入侵說"并不十分準確。
還有一種說法是懷疑內部矛盾或國教轉變才是導致吳哥城被棄的原因。
因為在吳哥后期,民眾也許因為不堪忍受國王頻繁地修建寺廟,最終爆發了起義。
奴隸們殺死貴族,逃離了這座城市。
而國教轉變就是說,吳哥人的信仰由印度教轉變為小乘佛教,而佛教教義否認王族個人崇拜,這使得"神王"的尊崇受到破壞,王權對人民的束縛逐漸松散,并最終引發了叛亂。
但其實這些說法可信度不大,因為考古專家在城中并沒有找到叛亂者的尸骨,所以吳哥窟這一區域文明的滅亡或許有其他的原因。數十年來,考古學家們一直在試圖破解謎團,他們用雷達掃描發現了吳哥窟經歷過三次變遷,還有吳哥王朝的歷代君王似乎都在完善著某種事物,還破解了壁畫中的地獄和繁華。
但這一切都讓這個謎團更加疑惑,戰爭說宗教說氣候說似乎都無法合理的解釋這一切,直到一個水源的發現,終于解開了吳哥窟古遺跡的密碼。
1296年周達觀奉命出訪吳哥王朝,目的是考察當時海外的情況。周達觀較為詳細的記載了吳哥地區的繁華,其中這樣描述耕種:大抵一歲中可三四番收種。要知道古代耕種能保持幾年正常收獲,就是盛世的基礎了。吳哥這個地方竟然能夠保持一年三四番收種,單單就是糧食這一情況,已經是盛世的三四倍了。
這本記錄吳哥的《真臘風土記》,后來被很多人認為是夸大事實,覺得有偏離不足為信,因為他們無法想象那個時候的吳哥能夠擁有如此高超的種植技術。想要保持一年三四番收種,就必須要有非常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這在當時發達的北宋都不一定能夠實現。但是這個不知名的小國,吳哥卻能夠實現,這自然會讓人們產生懷疑。
直到澳大利亞考古學家埃文斯在雷達掃描結果中發現了吳哥窟遺跡的周邊竟然擁有先進的水網運河系統,可以同時解決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等等一系列的用水需求,這才證明了當時這一區域的文明種植技術非常發達。于是埃文斯開始尋找這一區域文明消失的原因。
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的發現了吳哥窟古遺跡群的三個中心變化。
這是吳哥王朝的世系表,從802年建國,到1363年的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三次中心的遷移。
巴肯寺是9世紀時,由吳哥王朝耶輸跋摩一世在巴肯山上修建的一座寺廟。據傳很早以前,巴肯山上,忽然冒出一尊妖魔。那時的人們,覺得這是神靈顯靈了,就建造廟宇,去祭祀它。然而人們并未得到期盼中的,風調雨順,反倒遭遇了一場,特大洪水,大地受到嚴重破壞,人類也因此,歷經了巨大的災難。所以這座廟宇,逐漸被當作是帶有不吉利力量的地方。
公元7世紀前后,真臘國——即吳哥王朝的前身,出現了內亂,進而分裂為南方的水真臘與北方的陸真臘。公元9世紀初,水陸兩真臘再度歸于統一。之后為防止這尊“邪物”作亂吳哥王朝第四任王耶輸跋摩一世決定在巴肯山上建造一座神廟,用以鎮壓妖魔興妖作怪。確實自此以后風調雨順。
這種情況,從公元9世紀一直延續到現在,難道傳說,是真的?巴肯寺下面,是否埋藏著什么秘密?巴肯寺建成之后,就一直是吳哥的中心,因為它能夠保佑國家,風調雨順和平安康泰,民眾逢年過節,遇到點啥事,都會去燒香拜佛,求個平安。
但是當現代考古學家進入探查的時候發現當時的民眾并沒有祭拜這座神廟,而是去另一個神廟巴戎寺,但也不在這個神廟里面進行祭拜,反而是在巴戎寺外面的一處空地上祭拜一個沒有穿衣服的雕像。這又是為什么?那個雕像又是誰?
考古學家發現,吳哥窟區域的中心,在逐漸地轉移到距離巴肯寺大概100公里左右的國戈寺,這一座寺廟是吳哥王朝阇耶跋摩四世所建造的。其實原本十分繁華的巴肯寺,似乎已然被拋棄了。而且關于拋棄的原因,專家一直都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專家推測講或許是對佛的理解存有差異。本來9世紀的時候,印度佛教東渡并傳入了當時的吳哥王朝。耶輸跋摩一世對此篤信不疑,而且他特別希望能夠將佛教圣地“須彌之山”構建在自己的領地。當考古學家看到雷達掃描結果之后,居然非常驚訝,因為耶輸跋摩一世做到了,他竟然真的把“須彌之山”給搬過來了。
須彌之山,是婆羅門教中最為神圣的地方,信徒將其描述為,一座巨大的金山,乃是宇宙的中樞,也是日月星辰賴以轉動的軸心。山上面住著梵天、濕婆等主神。須彌山位于中心,周圍有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圍繞著的咸海。
巴肯寺旁邊,圍著一條長650米,寬436米的長方形壕溝,這壕溝規模相當大,而且特別安靜,也很莊嚴。靠著如此這般的布局,人們竟能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一種穩重且肅穆的氛圍。在這組建筑的整個規劃之中,壕溝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而給巴肯寺增添了獨異又迷人的韻味。
這個壕溝,被證明僅僅只是具有象征作用,而且并沒有實際的用途。
所以耶輸跋摩一世或許是在巴肯寺周圍布置了類似須彌山的咸海。
于是他將像是須彌山的這座中心城建成后,他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繼續建造三千大千世界。
只不過后代的王并沒有去建造三千大千世界,而是重新建造了所謂的須彌山。
阇耶跋摩四世認為自己才是配擁有須彌山的王,他全力否定了前任君王造成這個中心遷移的原因,也許是吳哥王朝歷史中神秘消失的18年。
世紀表上公元910年,耶輸跋摩一世去世之后,直到928年左右,阇耶跋摩四世篡位遷都,而中間的十多年卻幾乎消失在了歷史上,沒有什么具體的記載流傳下來。
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一下,也許對于當時來說,阇耶跋摩四世這一段篡位的歷史是極其殘忍和卑劣的,他不想將這段歷史留至未來,所以也許是和那位被巴肯寺封印的妖魔做了交易,將這十多年的歷史完全抹除了。
時間來到,公元1112年,蘇利耶跋摩二世即位,吳哥的中心,再一次遷移至吳哥窟,這其實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神廟。它輕松愉快地集合了所有前任的特點,并且將吳哥王朝的神廟推向了頂峰。
從因陀羅跋摩一世開始建造的0.1版本巴空寺開始后代王不斷的更新迭代,建造了大約100多座之后終于到了吳哥窟,完成了最終版本一座真正的須彌山。
以上這些都是在雷達掃描之前人們對吳哥窟的歷史總結,當新的技術引入后吳哥窟真正的秘密開始浮現出來。
首先是吳哥王朝的開創者,在802年阇耶跋摩二世起初考古學家都認為他和他的兒子并沒有建立任何神廟,是從第三任王開始建立0.1版本的巴空寺開始才有了神廟的概念。但實際上雷達掃描之后竟然在吳哥區域內荔枝山上發現了另一座遠古遺跡。
吳哥區域的水利系統水源來自荔枝山,山上森林下面竟然埋藏著和山下吳哥城市分布的水利系統一模一樣,只不過山上的是縮小版的。
但是這個發現令考古人員不解,荔枝山上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古文明?
從來沒有在吳哥王朝的歷史上有出現過能夠與荔枝山有關的記載,就是吳哥王朝開國王在這里的神廟波列昂通寺進行王位加冕,接下來起兵反抗贏得了獨立。
神廟從0.1版本進化到1.0版本這是合理的人類文明進化。可是吳哥水利系統是一直令考古人員不解的事情,它就像是突然出現的一樣,沒有任何演變的過程,直到山上的古遺跡出現考古學家才反應過來。難道說阇耶跋摩二世這個吳哥王朝的創立者真的是從須彌山而來的嗎?真正的須彌山就是荔枝山上所掩埋的遠古遺跡。
由于近代戰爭的原因荔枝山附近還有雷區,這讓考古不得不終止。
在吳哥窟之后,考古學家有了新的成果,“巴戎寺”。這座神廟,由于笑面佛那獨具特色的模樣,從而被大家所熟知。它好像在慢悠悠地訴說著過往的經歷,同時呢又似乎在靜靜地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其中的奧秘,解開潛藏的謎題。
從這里開始吳哥王朝的信仰似乎出現了偏差,從正統的須彌山開始逐漸竟然轉向了巴肯寺鎮壓的妖魔。
也許在某個時代人們開始。
相互傳謠吳哥窟唐朝的創立者根本沒有壓住邪惡而是壓住了正義,他自己本身才是邪惡。
正因如此普通百姓除了修建神廟就剩下生育后代,就繼續修建在沒有起重機的年代一座大型的神廟,修建是消耗了大部分人的一生。有的人也許從生下來就開始參與神廟的修建,一直到死亡從來都沒有為自己活過一天。
就這樣直到一一五二年到一一八一年的期間吳跟王朝爆發了三王爭亂,民眾第一次感覺到了迷茫,他們不解那些高高在上堪比神明的王為什么也會同自己一樣為了某件東西相互去爭搶?這讓民眾大跌眼鏡。
原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雖然三王爭亂很快被蛇爺拔魔欺勢給解決了,但是他卻敏銳的察覺到民眾的信仰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是繼承吳哥窟王朝原有的要繼續修建神廟完成須彌山世界的藍圖,另一個則是比較現實的要為自己而活,再也不去建造這些可有可無的神廟了。
蛇爺拔魔七世對此感到無能為力,國家興衰也許能夠力挽狂瀾,但是面對信仰的崩塌卻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挽回的,他只好修建了最后一個寺院巴容寺,并將自己的笑臉融入佛中。他想告訴民眾和平才是最好的信仰,不要升起戰爭之亂。
這也是巴戎四墻壁上雕刻的地獄與興盛共存畫面的解釋,他兒子繼位之后吳哥窟王朝就從大乘佛法轉向了小乘佛法,并且不再修建任何的神廟了,吳哥窟周邊的建筑就這樣逐漸荒廢在了叢林之中。
有人說吳哥窟的神廟分布能和一萬年前的天龍座對應上,但實際上是純粹瞎說,天龍座主星系有十六顆恒星,但是吳哥王朝在蛇爺拔魔七世的時候一口氣就建了四十多座神廟,加上歷代下來的遠遠超過天龍座的數量,而且天龍座的恒星位置連接線也和吳哥王朝神廟完全對不上,只是為了對上而對上。
強行合力的吳哥王朝也并沒有神秘消失,因為現在的柬埔寨王國就是吳哥王朝的后往歷史追尋,柬埔寨王族就是除了日本天皇以外第二長久的王族,在元朝的時候氣候開始降溫,導致農作物大減,吳哥王朝在這一區域同樣遇到了災害,周邊國家為了糧食都來進攻,吳哥王朝加上歷代耗費幾百年的時間去修建神廟導致樹木砍伐,嚴重水土流失,食物產量下降,戰爭的爆發讓吳哥王朝最后一任王不得不南下來到金邊,從此吳哥王朝徹底退出歷史。
當中金邊王朝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中,吳哥窟周邊的古遺跡群中最難解釋的或許就是埋藏在荔枝山上的須彌山,或許等到有一天荔枝山上的雷被清理完成后,考古工作可以重新展開。
關于吳哥窟的神秘話題大家還有什么其他見解可以在評論區與我們進行討論。今天的故事就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