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國資委放了個“大招”——要對一汽、東風、長安這幾家“國字號”車企動真格,搞戰(zhàn)略性重組。消息一出,網(wǎng)上炸了鍋。有人拍手叫好,說早該整合了;也有人擔心,別又整出個“大而不強”的巨無霸。
這事兒到底意味著啥?咱們普通消費者以后買車會受影響嗎?
“散裝”的汽車央企,該拼起來了
說實話,中國汽車行業(yè)有個怪現(xiàn)象:車企數(shù)量全球最多,但能打的沒幾個。一汽、東風、長安這三家央企,加起來年產(chǎn)能超過800萬輛,比豐田還猛,可一說到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連15%都不到,核心技術還被卡脖子。
更尷尬的是,三家自己人還互相搶市場——東風猛推SUV,長安立馬跟上;一汽搞新能源,東風也砸錢卷,資源浪費不說,消費者也看迷糊了。
這回國家出手重組,說白了就是要把拳頭攥緊,想想當年的高鐵,南車北車合并成中車,直接干到世界第一,汽車行業(yè)要是能復制這路子,說不定真能冒出個“中國特斯拉”。
新能源賽道,不能再輸了
這兩年,比亞迪、蔚來這些民企在新能源領域風生水起,反觀央企,除了長安深藍有點存在感,其他兩家多少有點“慢半拍”,可新能源是未來啊!國家這次明確要求:2025年前,新能源產(chǎn)能利用率必須達到85%,還得攻克電池、芯片這些硬科技。
有個細節(jié)挺有意思:三家央企去年悄悄搞了個“動力電池聯(lián)盟”,正極材料自供率已經(jīng)做到60%。這說明啥?上面早就在鋪路了,重組之后,研發(fā)經(jīng)費集中砸,海外工廠共享(比如東盟那些組裝廠),成本降下來,技術提上去,和特斯拉掰手腕未必沒機會。
老百姓能撈到啥實惠?
最現(xiàn)實的疑問來了:重組會不會讓車更便宜?短期看,整合過程中可能有降價清庫存的操作(比如老款燃油車),但長期來說,價格戰(zhàn)亂象被整頓,車企不用再賠本賺吆喝,反而能專心做好車。
舉個例子,以前三家各自搞智能駕駛系統(tǒng),結果都不成熟,合并后統(tǒng)一研發(fā),說不定明年就能用上靠譜的L3級自動駕駛,還不用多花錢。再比如出口——三家在海外單打獨斗,運費都比人家貴,以后組團出海,成本降了,車價自然更有競爭力。
挑戰(zhàn)也不小:別整成“拉郎配”
當然,這事兒沒那么簡單,三家央企背景不同:一汽帶著“共和國長子”光環(huán),東風背靠軍工,長安市場化程度最高,硬湊一起,誰聽誰的?文化怎么融合?別最后變成“三個和尚沒水喝”。
另外,國際對手可不會等我們,豐田一年研發(fā)投入將近1萬億日元,咱們三家加起來還不到人家零頭,重組窗口期就那么幾年,要是錯過新能源爆發(fā)期,再想追就難了。
寫在最后:這次,值得期待
說到底,這次重組不是簡單“合并報表”,而是中國汽車業(yè)背水一戰(zhàn),成了,咱們可能見證一個萬億級巨頭的誕生;輸了,也可能交筆昂貴的學費。
但無論如何,國家既然下定決心,說明已經(jīng)摸清了痛點。
作為普通人,我倒希望這次能爭口氣——哪天老外排隊買紅旗電動車,就像現(xiàn)在搶特斯拉那樣,那才叫真牛。至于眼下?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看看年底第一批“重組成果”到底香不香。#熱點大家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