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因果法則,強調有因必有果,正是因緣的交織,才會有我們眼前的結果。
許多人常因“求不得”而感到痛苦——或是愛人未曾垂青,或是仕途未曾順遂,或是事業未曾飛黃騰達……于是有人感慨:八苦之中,最苦的便是“求不得”。
然而,實際上,所有的“求不得”皆是果報的表現。
一、因緣與果報
因緣生萬法,這是佛法中的重要理論。因緣關系的存在,使得果報成為必然的結果。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助力,果報則是后來的結局。
果報的“果”可以分為現果、來果、后果三種。
現果是指在這一生中,因善惡之因而成熟的果報;來果則是指在來生中成熟的果報;而后果則是指在后多世中成熟的果報。
這種因果關系從三世的角度來講,說明了每一事物的生長與成功是必然的。因有如是,果則自然如是。盡管因果關系極為復雜,但其間卻有條不紊,絲毫不差。
果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的、來生成熟的、后生成熟的,其原因大致有兩點: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例如,同樣一顆瓜種和桃核種下,瓜種當年便可結瓜果,而桃核需要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例如,四種緣一同進展,條件齊備,結果自然較早成熟;若僅有一種或兩種緣力,或者土壤不良、陽光不足、空氣缺乏,則結果成熟的時間必然推遲。
二、放下執念,坦然面對
在無數因緣的交織下,某些事無法如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如果認為自己已盡全力,那么便無需過于執著于眼前的結果。
過度執著于一時的結果,容易滋生不平之心,或失意、或自暴自棄、或嫉恨、或悲憤,這些負面情緒多源于對“求不得”的執念。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本畴S心轉,保持對結果的泰然處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只有放下執念,才能避免被負面情緒困擾,客觀理性地反省自己,并在接下來的生活中,腳踏實地繼續前行。
三、聚焦“因緣”,但行好事
因果的關系中,緣對于因至關重要。
既然我們無法決定結果何時到來,那么不妨聚焦于“因緣”。行善積德,走正道,保持善心,努力精進,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幫助,更是種下善因、結下善緣的關鍵。
“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蔽覀儫o法掌控結果的到來時機,但可以在當下盡力行善,增加善緣。“云淡風輕”地看待結果,全力以赴地追求因緣,方能在未來迎來真正的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